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帕金森病(PD)的非运动症状因为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精神异常的发生率为20%~40%[1]。由于PD患者的精神症状较隐匿,多在病程的晚期(一般为PD诊断后10年或以上)才引起关注,而精神症状的出现则预示着预后不良[2]。PD精神症状的治疗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受到一些限制。现对PD的精神症状及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染外源性Nkx2.5基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全骨髓法分离大鼠BMSCs,经多次传代培养扩增纯化,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90、CD45.脂质体法将pEGFP-N1-Nkx2.5质粒转染BMSCs,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转染48h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kx2.5的表达.转染4周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TnT、GATA4的表达,鉴定细胞分化.结果 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中表达CD90而不表达CD45的占细胞总数的99%.转染48h后,实验组可见部分细胞表达绿色的Nkx2.5-pEGFP融合蛋白,免疫细胞化学结果 表明,Nkx2.5蛋白只在实验组有表达(n=3).转染4周后,Western blotting、免疫细胞化学结果 表明,cTnT、GATA4表达在实验组显著高于pEGFP-N1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n=3).结论 外源表达Nkx2.5基因能够增强BMSCs向心肌分化.  相似文献   
3.
运动并发症是帕金森病(PD)后期最常见的、棘手的临床问题,是晚期PD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运动并发症主要包括症状波动及异动症两种,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病程及左旋多巴的应用等有关,且常合并存在,临床治疗前首先要识别运动并发症的类型,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围绕PD运动并发症的类型、特点及常见运动并发症的治疗等内容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催产素(OT)在体外诱导P19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将P19细胞用含OT的诱导培养基悬浮培养4d,取其形成的拟胚体(EBs)用不含OT的生长培养基贴壁培养10~12d。用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等方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EBs周边生长晕中部分细胞变形、伸长,呈放射状排列。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变形分化的细胞表达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并以OT终浓度1×10-7mol/L的实验组阳性率最高(P<0.01)。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具有心肌细胞发育早期的超微结构特征。结论在体外OT能够诱导P19细胞分化为早期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收集52例缺血性卒中合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和同期48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对照组),对2组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症状作比较分析.结果 狭窄组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比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6%(18/52)与12.5%(6/48);x2=6.65,P<0.01);2组影像学均以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为主,分水岭梗死狭窄组比率比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4%(8/52)与2.1%(1/48);x2=8.04,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须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慎重降压,避免病情加重,以利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证实脑室内、纹状体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症状,并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目前仅有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个例报道。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2006-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由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作出明确诊断。 方法:移植前1 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取患者自体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制成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107),注入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手段。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partⅠ、Ⅱ、Ⅲ、Ⅳ分别评价心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运动神经特性、并发症的治疗)、国际共济失调量表(包括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4项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临床疗效及各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7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其中自觉症状明显好转4例,移植后轻度好转或病情未进展2例,基本无效1例。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2个月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分、partⅡ及part Ⅲ分数均明显降低(P < 0.05),而partⅠ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国际共济失调量表总分及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3项因子分数均明显下降(P < 0.05),而眼球运动障碍因子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明显增高(P < 0.05);简易智力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能够改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共济运动、言语及吞咽功能方面尤为突出,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北京市平谷区人工终止妊娠情况,人工流产率查找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失败的原因,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方法 对2006年10月~2008年9月平谷区人工流产手术记录进行逐一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度较2007年度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增加了128例.因宫内节育器原因导致的人工终止妊娠2008年度较2007年度降低了5.7%(χ2=16.9,P<0.01),因使用避孕套导致的人工终止妊娠2008年度较2007年度增加了11.7%(χ2=47.0,P<0.01);使用药物避孕导致的人工终止妊娠2008年度较2007年度降低了0.7%;因无避孕措施导致的人工终止妊娠者2008年度较2007年度减少了8.4%(χ2=70.5,P<0.01),其它原因(安全期、体外排精、避孕药膜等)导致的人工终止妊娠2008年度比2007年度增加了3.2%.结论 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加强对育龄人群的避孕节育指导,做好随访工作,是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证实脑室内、纹状体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症状,并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目前仅有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个例报道.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2006-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由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作出明确诊断.方法:移植前1 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取患者自体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制成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107),注入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手段.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part Ⅰ、Ⅱ、Ⅲ、Ⅳ分别评价心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运动神经特性,并发症的治疗)、国际共济失调量表(包括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4项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临床疗效及各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7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其中自觉症状明显好转4例,移植后轻度好转或病情未进展2例,基本无效1例.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2个月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分、part Ⅱ及part Ⅲ分数均明显降低(P<0.05),而partⅠ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国际共济失调量表总分及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3项因子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而眼球运动障碍因子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明显增高(P<0.05);简易智力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能够改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共济运动、言语及吞咽功能方面尤为突出,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已知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的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CD40—CD40L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就CD40-CD40L介导的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是目前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但长期应用导致的运动并发症可使PD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PD常见的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左旋多巴药物代谢、间歇多巴胺刺激、脑组织及神经生化改变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比较困难.现对PD运动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D运动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