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3.
金刚烷胺对帕金森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金刚烷胺对帕金森病(PD)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 对120例口服金刚烷胺的PD患者(金刚烷胺治疗组)、30例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患者及50例非PD对照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比较各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和细胞变异系数的差异.本研究同时就累积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对金刚烷胺治疗组6个亚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非PD对照组、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组及金刚烷胺治疗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 825.3±52.4)/mm2、(2 820.8±46.9)/mm2和(2 659.5±32.1)/mm2;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分别为(59.2±1.2)%、(61.9±0.9)%和(57.1±1.2)%:变异系数分别为(34.0±1.3)、(33.1±1.0)和(37.5±0.7),金刚烷胺治疗组各指标与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组和非PD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金刚烷胺治疗组各亚组比较结果提示,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和六角形细胞出现率随金刚烷胺服用剂量的增加和服用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口服金刚烷胺可造成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可能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脑出血大鼠脑血管痉挛及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比A组、对比B组、观察A组、观察B组,各40只,对比A组为正常对照,不进行任何处理,对比B组进行假手术;观察A组建立脑出血模型,观察B组在建立脑出血模型后12 h使用盐酸法舒地尔。建模后再随机将各组大鼠按照术后1 d、3 d、7 d、14 d分为4个亚组,各10只,测定各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做基底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3 d、7 d、14 d观察B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血清IL-6在术后1 d达高峰,TNF-α在术后3 d达高峰,在术后14 d逐渐降低。观察B组各时间段血清IL-6、TNF-α均低于观察A组(P0.05),术后14 d观察B组与对比A值、对照B组血清IL-6、TNF-α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 d、3 d时各组基底动脉管腔面积与血管面积比值:观察A组和观察B组均明显低于对比A组和对比B组,观察A组比值低于观察B组(P0.05),术后7 d、14 d观察A组略低于观察B组,但在术后14 d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术后1 d、3 d、7 d基底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周长比值均明显高于对比A组和对比B组(P0.05),观察B组比值在术后1 d、3 d、7 d均低于观察A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减轻脑出血大鼠脑血管痉挛,并降低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周血ST13和BCL11B基因表达水平作为帕金森病(PD)早期分子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比较外周血ST13和BCL11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各阶段PD患者中的变化,并计算与健康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PD患者外周血ST13和BCL11B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11B的表达在包括Hoehn-YahrⅠ级患者在内的所有PD患者中均显著下降,而ST13的表达只有在Hoehn-YahrⅡ级以上患者中才出现明显变化。结论:ST13和BCL11B基因表达水平都有作为潜在PD分子诊断标志物的可能,但就筛查早期PD患者而言,BCL11B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上海市同仁医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组单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胞二磷胆碱组单用胞磷胆碱,750mg/d;联合用药组联用两药。3组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后14、90d,测量患者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分析临床疗效,检测药物安全性。结果3组治疗前血清中SOD、NSE、Hs.CRP水平以及NIHSS、ADL及MAS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4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P〉0.05)、胞二磷胆碱组(P〈0.05)组,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治疗后90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3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d降低(P〈0.05),ADL及MAS分数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d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ADL及MAS分数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14d疗效分布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14、90d后治疗有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均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暂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单用依达拉奉或胞磷胆碱,两药联合运用更能有效减少自由基水平、保护神经元,更好地改善病情及预后,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上海市同仁医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组单用依达拉奉30 mg/次,2次/d;胞二磷胆碱组单用胞磷胆碱,750 mg/d;联合用药组联用两药。3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后14、90 d,测量患者血清超氧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分析临床疗效,检测药物安全性。结果 3组治疗前血清中SOD、NSE、Hs-CRP水平以及NIHSS、ADL及MAS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4 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P>0.05)、胞二磷胆碱组(P<0.05)组,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治疗后90 d,联合用药组SOD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NSE、Hs-CRP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3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 d降低(P<0.05),ADL及MAS分数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NIHSS分数在治疗后14、90 d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ADL及MAS分数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14 d疗效分布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14、90 d后治疗有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均高于依达拉奉组、胞二磷胆碱组。暂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单用依达拉奉或胞磷胆碱,两药联合运用更能有效减少自由基水平、保护神经元,更好地改善病情及预后,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9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及自愿原则,分为支架成形术(SAA)组30例和内科药物治疗组66例.每半年临床随访一次,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9个月.详细记录(1)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及病死率;(2)MMSE评分;(3)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以mRS 2分以下为生存质量高,3分以上为生存质量差.结果SAA组有2例(6.7%)发生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轻微卒中,内科治疗组10例(15.2%)再发卒中(P<0.01);MMSE评分提示SAA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优于内科治疗组(P<0.05);两组mRS评分比较提示SA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内科治疗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可行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