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基线特征以及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的差异。方法 对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卒中串联闭塞和颅内闭塞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63例,颅内闭塞45例。颅内闭塞组患者高血压史率高于串联闭塞组(77.8% vs. 52.4%, 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房颤、吸烟史,基线mRS、NIHSS评分,是否静脉溶栓,侧枝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0天mRS 0-2分的患者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 vs. 41.9%, 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 vs. 77.4%, P=0.026),但术后24-72小时血管再通的比例前组低于后组(57.1% vs. 77.2%, P=0.034)。最终梗死体积,颅内闭塞组小于串联闭塞组(20.1 vs. 34.5, P=0.025)。术后NIHSS评分,90天EQ-5D-5L评分和BI指数等其他次要结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90天内的死亡率,发生的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5-7天时在另外的血管区域新发脑梗死,以及新流域栓塞的患者百分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小时再通率更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颅内闭塞相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omer1b/c蛋白在谷氨酸诱发的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小鼠海马细胞系HT22细胞,通过500 ?mol/L谷氨酸处理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用siRNA慢病毒转染方式下调Homer1b/c表达和10 ?mol/LBAPTA-AM(1,2-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酸甲酯,钙离子螯合剂)、10 mmol/L4-PBA(4-苯基丁酸,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分别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内质网应激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omer1b/c,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以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CHOP(人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水平。每组实验均进行3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谷氨酸处理HT22细胞12 h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均升高(P<0.05),下调Homer1b/c表达可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均能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然而在下调Homer1b/c表达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未能进一步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结论 Homer1b/c能够调节谷氨酸诱导的自噬,其调节作用可能与内质网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22例)和开颅手术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神经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15 mL的患者比例(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5%,1/22)低于开颅手术组(5.0%,1/20;P=0.001)。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90 d死亡率(13.6%,3/22)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P<0.001)。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2 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42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患者,以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神经内镜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共22例;开颅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共2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后3月mRS评分、死亡率及并发症率。结果:神经内镜组的术后残余血肿量小于15ml的患者比率77.3%(17/22)高于开颅手术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神经内镜组和开颅手术组的患者中,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患者分别为14例(63.6%)和4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颅手术组中,1名(5.0%)患者发生了术后再出血,而神经内镜组中,1名(4.5%)患者发生了术后再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手术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神经内镜组的术后死亡率13.6%(3/22)也低于开颅手术组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omer1b/c蛋白在谷氨酸诱发的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用小鼠海马细胞系HT22细胞,通过500 ?mol/L谷氨酸处理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用siRNA慢病毒转染方式下调Homer1b/c表达和10 ?mol/LBAPTA-AM(1,2-双(2-氨基苯氧基)乙烷-N,N,N`,N`-四乙酸四乙酸甲酯,钙离子螯合剂)、10 mmol/L4-PBA(4-苯基丁酸,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分别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内质网应激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omer1b/c,自噬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以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CHOP(人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水平。每组实验均进行3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谷氨酸处理HT22细胞12 h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均升高(P<0.05),下调Homer1b/c表达可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均能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然而在下调Homer1b/c表达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抑制内质网应激未能进一步降低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比值的升高程度(P<0.05)。结论 Homer1b/c能够调节谷氨酸诱导的自噬,其调节作用可能与内质网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认知储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作用。方法 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291例AI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认知储备指数问卷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认知储备和认知功能。一般资料调查通过患者的住院病历或神经科医师的床旁评估获得。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认知储备对AI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作用。结果 291例AIS患者的年龄为(65.9±10.4)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5(2,10)分,认知储备总分为(97±16)分,认知功能总分为23(17,27)分,发生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18例(74.9%)。在校正了年龄、户口类型、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大血管狭窄度和抑郁情绪后,认知储备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高认知储备水平的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是低认知储备水平患者的0.156倍(95%CI 0.045~0.538,P=0.003),中等认知储备水平的AIS患者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AIS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AIS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药物中断时间为133(110,175)min,序贯治疗时间为367(183,496)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CT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 min(27...  相似文献   
8.
<正>1 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因“言语不清、肢体不自主抖动、步态不稳逐渐加重5个月余”于2021-1-7入院。2020年7月初行剖宫产,产后逐渐出现双手抖动,持物及活动时明显,写字歪斜,未重视。8月初感肢体抖动较前明显,并出现言语不流利,语速变慢,语言忽高忽低,坐立时头部及身体摇晃,行走摇摆,不能走直线,且症状持续存在,无面部及下颌抖动,无头晕、恶心呕吐,无头痛、发热,无视物重影,无肢体无力、面部及肢体麻木、口角歪斜、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t ischemic stroke, TIA)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7例)和对照组(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未静脉溶栓,54例),采用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男性多见(80.7% VS 68.5%,P=0.261)且年龄偏大(59.9±11.7 VS 59.1±13.2,P=0.261)。两组病例高血压病比例(66.7% VS 63.0%,P=0.393)、糖尿病(26.3% VS 24.1%,P=0.547)、ABCD2(ag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features, duration of symptoms, diabetes)评分(Z=1.091,P=0.275)、治疗前TIA发作次数(Z=1.491,P=0.136)、最高NIHSS评分(Z=1.084,P=0.278)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位TIA再发次数低(Z=2.204,P=0.028)且7天NIHSS评分下降比例高(98.3% VS 90.7%,χ2=23.673,P<0.001);两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率(82.5% VS 75.9%,χ2=0.720,P=0.396)、90dmRS0-2分比例(91.2% VS 83.3%,χ2=1.568,0.210)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1.8% VS 0%,χ2=0.956,P=0.328)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可以促进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