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2.
脑内病变简易精确CT颅表定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利用普通CT机扫描,将脑内病变投影在颅表,便利手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齐辉  尹卫  赵雷  吴广源  郑思阳  刘胜  吴军 《四川医学》2009,30(7):1128-1129
目的探讨以意识障碍首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2008年7月期间收治的以意识障碍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9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0.5—7年,6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和脑静脉窦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3例死亡。结论以意识障碍首诊的CVST预后差,病死率高,其特点:①中青年多见,起病急,进展快,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症候群;②多伴有颅内出血;③D-二聚体阳性率高;④多发静脉窦血栓,并可能合并深静脉血栓;⑤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⑥多需要抗凝及溶栓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切口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率、出院时的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程度.结果 两组在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出血率、出院时的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术后再出血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颅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行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完成随诊复查的患者共9例,均于术中取切口皮下浅筋膜修补硬脑膜后以自体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骨窗。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平均9.54个月。术后6 h及随访期间动态复查CT测量骨窗直径、骨碎屑厚度及骨窗CT值等。结果 与术后6 h CT结果相比,随访期间骨窗直径显著缩小(P<0.05),骨窗厚度显著减小(P<0.05),骨窗CT值显著减小(P<0.05),且显著小于正常骨组织CT值(P<0.05)。结论 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自体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颅骨缺损是有效的;自体颅骨碎屑“夹心饼干”式一期修补颅骨缺损的方式效果好,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修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严重者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治疗HF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欠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HFS的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7.
吴广源 《医学综述》2014,20(20):3786-3788
目的研究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面肌诱发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D-OC)反应阳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阳性组和MD-OC反应阴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阴性组,均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3,15.353,P<0.05)。阳性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阴性组[(68.4±9.1)分vs(75.1±11.3)分、(59.8±7.3)分vs(65.3±9.3)分、(63.3±9.4)分vs(71.8±11.3)分、(56.3±8.9)分vs(62.8±7.7)分,P<0.05]。结论面肌诱发肌电图能够较好地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室、腰池外引流管的应用与管理,总结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及颅内感染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102例破裂动脉瘤夹闭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及28例脑室出血或积血脑室外引流的放置方法及疗效。破裂动脉瘤病人中,术中留置脑室外引流51例,术后行腰池引流或腰穿9例;对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外引流。术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进行硬膜外冲洗;在留置脑室、脑池外引流期间,引流管内压力保持10~15cm H2O。结果本组外引流放置时间2~24d,术后无颅内感染发生。仅出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3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结论保持10~15cm H2O的脑室、脑池外引流压力及预防颅内感染是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烟雾病直接血管重建术前应用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确定脑缺血灶体表位置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成年缺血型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将皮质缺血灶在体表定位,以缺血灶为中心设计手术入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术后脑灌注改善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有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其余无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4例,良好者5例,一般者为4例,差者为0;随访6~12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9例,良好者4例,一般者为0,差者为0。术后SPECT脑灌注成像视觉分析提示全部患者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定量分析:目标缺血灶术前术后试验前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1.06)%比(4.13±2.09)%,P0.05],术前Fb与试验后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1.97)%比(2.13±1.06)%,P0.05]。术后两者差比百分率(BFCR)为(67.57±3.78)%,50%,提示手术疗效显著。患者术后头部CT血管成像均可见颞浅动脉向颅内供血,术后半年复查头部MRI无新增梗死灶。结论 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的方法用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6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分为NGF治疗组(n=33)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3=3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转归、CCS评分变化、伤后半年GOS评分情况。结果NGF治疗组的GCS评分从治疗第7天起明显好于对照组,伤后半年门诊随访GOS评分NGF治疗组(4.31±1.05)明显优于对照组(3.12±0.97)(P〈0.05),未观察到与NGF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NG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改善预后起到明确、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