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椎管引流术治疗伴有脑脊液(CSF)外漏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伴CSF外漏的外伤性SAH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恢复良好46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9例,未出现中枢感染。结论在应用足量抗生素的同时,应用椎管引流术治疗伴CSF外漏的外伤性SA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正> 颅脑外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源于颅脑外伤后应激性溃疡—Gushing氏溃疡,国内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10%,重型颅脑外伤占44%,病死率达30~50%。总结我院1992~1998年2983例颅脑外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36例,占7.9%,经对症止血、支持治疗,死亡66例,占28%(66/236),因出血性休克死亡2例,非出血组死亡220例,占8%(220/2747)。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后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局部注射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将3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特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生长因子12μg肌注,1次/d,连续15d;特殊治疗组在肌注神经生长因子12μg后20min即快速静注20%甘露醇250ml,连续15d。以三组患者3个月后GOS评分为预后观察指标对三组患者恢复情况作出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均获随访,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特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结论: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后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能提高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疗效,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能起到较为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糖水平升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与血糖水平、预后的关系。方法27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格拉斯哥(GCS)评分分组作空腹血糖测定。结果病人血糖升高232例(84%),血糖升高组死亡125例(54%);血糖正常值组44例,死亡1例(2.3%),两者比较P<0.05;GCS评分>4分189例,GCS评分<4分87例,两者血糖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7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临床治疗。结果治愈6例,重残3例,轻残4例,死亡4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抢救困难,惟有早期预防,及早手术,解除脑疝,才能减少脑梗死出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教学基地综合医院如何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以适应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诣在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方法:通过开展自我检查,发现教学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难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改革措施。结果:通过针对性的实施对策,解决了临床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学"与"教"的突出矛盾。结论:提高了医院的实习教学管理质量,为今后教学医院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7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临床治疗。结果 治愈6例,重残3例,轻残4例,死亡4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抢救困难,惟有早期预防,及早手术,解除脑疝,才能减少脑梗死出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78例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探讨AVM并出血的显微手术技巧及适应证。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CT检查,术后均接受CT及MRI检查,其中25例接受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少部分AVM未能全切的病例,术后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血肿全清除69例,大部分清除9例;AVM全切除70例,8例部分切除或未能切除,加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后死亡6例(8.0%),偏瘫4例(5.1%),失语2例(2.6%),偏盲1例(1.3%),脑神经功能障碍4例(5.1%),无颅内感染。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并出血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后遗症较少,应成为脑AVM并出血患者治疗的最佳选择,对特殊位置的AVM,不宜强行切除,手术时只作血肿清除,术后加用γ-刀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473例颅内动脉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总结诊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收治4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特点、诊治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发病的高峰期在50~59年龄段,占33.83%,40~69岁年龄段占75.26%,40岁以前动脉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单发动脉瘤男:女=1:1.17,多发动脉瘤患者约占总数的1/10,男:女=1:1.9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约占2.54%,破裂动脉瘤占97.46%;便秘、情绪激动、酗酒、劳累和剧烈咳嗽是动脉瘤破裂常见诱因,占66.59%;51.99%动脉瘤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酗酒、吸烟。不恰当腰穿或脑室外引流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之一,占16.67%。首次破裂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9.89%和38.89%;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手术夹闭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0.05),Ⅳ~Ⅴ级患者预后早期手术夹闭结果良好率明显好于中晚期手术(P=0.026)。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某些生理特点可能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对高危人群筛选发现更多未破裂动脉瘤和提高首次动脉瘤破裂确诊率有可能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未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应严格掌握腰穿和脑室外引流的指证;Hunt&Hess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均可,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