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世忠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55-85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该病疼痛剧烈,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可遗留数月至数年的顽固性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近几年来用赞刺出血、拔罐,再配合中药外涂的方法治疗该病,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5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我院皮肤科确诊。其中男28例,女2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夹闭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伴SAH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则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7 d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2组患者神经功能与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伴SAH患者,实施栓塞治疗的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脑血管痉挛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吴世忠 《四川中医》2011,(12):108-109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短刺热补法与定位侧搬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四关穴合四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7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自 1 992年以来 ,用四关穴配合四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 74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74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 3 4例 ,女性40例 ;年龄最小者 1 5岁 ,最大者 72岁 ;病程最短者半天 ,最长者 2年零 3个月 ,6 5例病程在 1 0天内 ;因于风寒者 5 3例 ,因于风热者 2 0例 ,因于手术创伤者 1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治疗2 .1 .1 取穴 主穴即四关穴 :双合谷、双太冲。  随症配穴 :不能闭眼及抬眉加攒竹透鱼腰 ;流泪加承泣 ;乳突处痛加翳风 ;口角歪斜加地仓透颊车 ;颊唇沟歪斜加夹承浆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味…  相似文献   
6.
1998年度黑龙江省富裕县克山病病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国家有克山病监测点区潜、慢型克山病发病的消长趋势。方法 对监测点区(繁荣乡)成人343人,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儿童1008人,监测点区以外的13个村在册的各型病人进行查体、描心电图、部分人摄胸片并投予药物治疗。结果 点区马人及学童年内无急型、亚急型、潜在型及慢型发病。潜在型及慢型患病率分别为1.43%、及0.14%,全乡年内新发潜在型1例及怛列克山病,发病率分别为0.0053%和0.061%  相似文献   
7.
吴世忠 《陕西中医》201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青龙摆尾针法+自拟三骨汤)和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活血止痛胶囊),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龙摆尾针法配合中药自拟三骨汤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世忠 《山西中医》2005,21(6):32-3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腰突点、腰眼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疗程20天.结果:治愈38例,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结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幕上自发脑出血并单侧颞叶钩回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单侧颞叶钩回疝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内镜手术组16例(内镜组),传统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组14例(去骨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残余量、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癫痫发生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30 d内死亡率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析神经内镜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单侧脑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内镜组和去骨瓣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内镜组手术时间与去骨瓣组有差异[(132.5±34.7)min vs.(255.3±60.1)min,(P<0.01)];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与去骨瓣组有差异[(264.3±142.0)mL vs.(678.5±316.7)mL,(P<0.01)];内镜组术后残余血肿量与去骨瓣组有差异[1.8(0.0,4.1)mL vs.7.0(3.0,24.1)mL,(P<0.01)];内镜组无术后再出血病例,术后肺部感染11例;去骨瓣组术后再出血4例,术后肺部感染14例,内镜组优于去骨瓣组(P<0.05);内镜组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癫痫2例;去骨瓣组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癫痫3例,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0d内镜组死亡1例,去骨瓣组4例,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内镜组优于去骨瓣组[3(3,4)vs.3(1,3),(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幕上自发脑出血并单侧颞叶钩回疝安全,有效,总体疗效优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10.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前斜角肌压迫臂丛、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一组血管、神经受压的症候群。笔者近几年来采用短刺斜角肌起点横突处的筋结点治疗该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