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脑胶质瘤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尽管近年来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恶性脑胶质瘤的预后改善并不明显[1].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患者复发及预后不良很重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监视.抗肿瘤免疫中T细胞的活化非常重要,而T细胞的活化需要识别双信号系统[2]:第1信号由T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受体和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MHC一抗原肽复合物结合所提供;第2信号则由APC 上的B7家族或其他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产生.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椎动脉瘤(附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椎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5例巨大椎动脉瘤的手术经验。瘤颈夹闭6例,椎动脉近端阻断2例,瘤壁塑形3例,孤立术3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术后有13例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者12例。15例患者术后1月好(GOS4~5分)10例,差(GOS2~3分)4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仍为巨大椎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应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据术中情况合理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神经内镜技术在最近20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儿童多房脑脓肿目前仍是神经外科的急症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该文通过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的临床经验,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手术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该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了16例多房脑脓肿的患儿。结果:该组16例患儿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 术后复查头颅CT/MRI示脓肿腔消失,仅存脓肿壁。随访到的14例患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13例脓肿壁均消失,术后脓肿复发1例。结论: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的优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41-43]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有效从脑胶质瘤组织中分离小胶质细胞的改良方法.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磁珠分选法从脑胶质瘤组织中分离小胶质细胞.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 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纯度,流式检测免疫表型,趋化及吞噬实验检测其生物学功能;对从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分离的小胶质细胞产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收获细胞具有小胶质细胞典型形态及Iba1染色阳性,纯度可达(95.1±4.2)%;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其表达CD11b、HLA-DR等,并对ATP 的趋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吞噬乳胶微球(latex beads)的功能.此外,每克胶质瘤组织分离小胶质细胞细胞产量:低级别组(n=4),(4.0±0.5) ×105;高级别组(n=8),(4.3±0.4) ×1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改良的分离小胶质细胞方法能从新鲜脑胶质瘤组织中快速获得大量高纯度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源性铜蓝蛋白(CP)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脑出血组和CP处理组,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脑Na+含量的差异,观察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脑出血后3 d及7 d,CP处理组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基底节脑组织Na+含量降少,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2.13、2.56、4.57、3.51,P均<0.05);脑出血3 d后,CP处理组神经功能恢复也较脑出血组明显改善,尤在3 d、21 d及30 d观察点显示,CP处理组转角试验结果低于脑出血组,CP处理组前置放置试验高于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2、1.79、2.03;2.16、2.03、3.03,P均<0.05).结论 CP可能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快速生长的肿瘤(如恶性脑胶质瘤)。既往研究表明有很多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因子共同控制血管生成的平衡“开关”。其中,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肿瘤抑素(Tumstatin)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索脑胶质瘤细胞表达Tumstatin能否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方法 我们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umstatin转染入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251,并用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U251细胞系,并用western blot证实转染成功。在体外用稳定转染的U251细胞上清培养内皮细胞(HUVECs),用MTT法、小管形成实验、流式及动物实验检测Tumstain的生物功能。结果 Tumstatin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未转染组U251细胞增殖活性无显著差别;Tumstatin在体外能显著抑制HUVECs的增殖,诱导其凋亡、抑制其形成小管的能力。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微血管密度明显比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低,但三组见ki67增殖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Tumstatin有抑制U251移植瘤生长的作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8.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1996年6月~2003年3月本院治疗了2例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者通过复习脉络丛乳头状瘤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文献资料,对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约占所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好发于海绵窦和中颅窝。由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易发生出血及海绵窦区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长期以来,对它的诊治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难题之一。我院1990~2002年收治17例CSHA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本院自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135例,其中17例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有关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10岁6例,11~60岁2例,60岁以上9例。受伤原因: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车祸伤8例。其中减速性损伤12例。患者均否认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期间有头部再次受伤史。1.2临床表现:17例患者均表现为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症状、体征,或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后再次出现或加重。患者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