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干细胞(PBSC)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予rh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进行PBSC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PBSC。随访观察6个月,包括临床、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48h持续心电监护。结果8例患者细胞移植手术均成功、安全,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CD34阳性细细胞计数为0.16%~0.89%。术后3个月,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术后6月,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37.86±6.29)%增加至(65.25±6.32)%,差异有显著性(t=10.71,P<0.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从(19.38±3.02)%增加至(34±3.7)%,差异有显著性(t=9.98,P<0.001)。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SC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4-03/2006-10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6岁.随机分为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18),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移植组患者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皮下注射,1次/d,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未进行细胞移植.两组患者于移植前和移植后6,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移植前和移植后12,24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以患者死亡作为试验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6)个月,在随访12~24个月时移植组患者1例行二尖瓣置换,1例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均死于顽固性心衰.移植组患者移植后6,12个月血常规及生化各指标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2个月,移植组6 min步行路程较移植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移植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虽然较12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至24个月,上述指标未见进一步改善,且有转差趋势.围移植期及移植后24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采用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近期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但远期临床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4-03/2006-10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6岁。随机分为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18),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移植组患者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皮下注射,1次/d,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未进行细胞移植。两组患者于移植前和移植后6,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移植前和移植后12,24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以患者死亡作为试验终点。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6)个月,在随访12~24个月时移植组患者1例行二尖瓣置换,1例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均死于顽固性心衰。移植组患者移植后6,12个月血常规及生化各指标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2个月,移植组6 min步行路程较移植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移植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虽然较12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至24个月,上述指标未见进一步改善,且有转差趋势。围移植期及移植后24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采用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近期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但远期临床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4.
对应性ST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者预后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有对应性ST段改变对有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AMI根据是否有对应性ST段改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伴有ST段改变组(A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较未伴有ST段改变组(B组)显性增多。结论:A组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 (QTd)和QTc离散度(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 ] 。本文观察了 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 ,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所有对象均为我院 1996~ 1999年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受检者。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J点后 80msST段 (ST80 )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2mm持续 2min以上者为阳性。凡运动后 3min、5min时ST 80压低≥ 1mm(同时除外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服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 ,间接地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差异。本文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 ,并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面积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 1 993年~ 1 998年我院住院病人 ,AMI组 38例 ,男 2 2例 ,女 1 6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8 2± 8 0岁 )。诊断依据WHO标准 ,全部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 (如胺碘酮、喹尼丁等 )。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以AMI7d内为限。对照组 (健康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