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中circ_001634的表达以及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关系及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circ_001634的表达情况,及分别过表达circ_001634与miR-383后对相互的影响,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实验检测转染circ_001634后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iR-383下游基因CC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irc_001634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过表达circ_001634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且能下调miR-383表达,并抑制CCND1表达;同时过表达miR-383,也能够抑制circ_001634表达。结论胶质瘤特异性circ_001634表达升高是miR-383表达下调和功能受抑制重要调控机制,circ_001634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很可能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癫痫间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医学电子数据库中筛选相关的RCT文献,参照Cochrane癫痫间组制定的检索策略,追踪检索相关的综述、论文,用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和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疗效指标采用癫痫间总有效率、控制率、无效率、副作用退出率,副作用发生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共检索到7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包括849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次分析,所有治疗时间均超过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卡西平组和添加组在癫痫间发作总有效率(OR=3.89,95%CI 2.82~5.63,P<0.000 01)和控制率(OR=2.85,95%CI 2.10~3.86,P<0.000 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XC单药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两组患者均有严重副作用而退出,奥卡西平组患者因副作用退出率较添加组明显减少(OR=0.20,95%CI 0.06~0.64,P=0.007;两组患者均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但OXC单药治疗组比添加治疗不良反应要少(OR=0.41,95%CI0.27~0.64,P<0.000 1)。结论癫痫间患者单药应用奥卡西平在控制癫痫间发作方面比常规添加组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较高,且较添加组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两组均显示出较高比例的神经系统及全身不适的事件发生率,但奥卡西平单药治疗不良发应较低。可见癫痫间首次单药选用奥卡西平的疗效肯定,且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近 3年来 ,我们对 60名苏州在职公务员作心电图(以下简称EKG)追踪检查 ,藉以观察、分析不同年龄组的个体EKG在短期内的变化概况。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意抽样健康体检者 60例 ,其中男性 43名、女性1 7名 ,年龄 2 0~ 60岁。分青年组 (2 0~ 2 5岁 )、壮年组(2 6~ 45岁 )、中年组 (4 6~ 65岁 ) 3组。1 2 时间对同一受检者每隔 1年检查 1次 ,共 2次。1 3 导联选用Ⅰ、Ⅱ、Ⅲ、aVR、aVL、aVF、V1~V5胸导联。1 4 诊断按国内规定标准〔1〕。窦性心动过缓 (≥ 5 5次 /分 )、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呼吸性窦性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BL与配有PowerPoint(ppt)的传统教学法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得失,揭示医学基础课教学如何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方法在脉管系统一心的解剖教学中尝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结果在40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传统教学法好的学生有31位,认为PBL有效的学生9位。结论用学生的话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入到老师的讲课中去,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气氛。”可以促使我们学习、可以锻炼我们的胆子、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LRIG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EGFP-N1、PEGFP-LRIG1 质粒分别转染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G418( 1000 mg/L)筛选,建立稳定细胞株,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N1-U251及LRIG1-U251两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测定两组细胞中LRIG1及RAD51蛋白的表达差异,彗星分析法测定两组细胞双链DNA断裂的修复.结果 成功建立高表达LRIG1的U251稳定细胞株,LRIG1-U251组(0.352±0.011)较N1-U251组(0.071±0.003) LRIG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LRIG1基因表达上调后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放射增敏比为1.448.上调LRIG1基因明显抑制了RAD51基因的表达(P<0.01)及照射后的高表达(P<0.01).彗星分析表明LRIG1基因的过表达将照射8h后U251细胞的Olive彗尾力矩由21.14±3.42增加至32.81±5.61 (P <0.05).结论 LRIG1可以增加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RAD5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双链DNA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对体检292例不同年龄组中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分析朱晓楠1林乃祥2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苏南城市机关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中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我们特对1995~1996年292例体检者进行分析比较。资料与方法11对象苏州市机关干部入院接受...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是众所周知,但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有关报道。为进一步加深了解苏南城市机关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中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近年292名体检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1资料与方法1.1对象苏州市机关干部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292名,均无不适主诉及长期治疗史。年龄25~74岁。1.2检查项目进行血压、ECG(心电图)、胸部X线、眼底镜检、血脂5个方面的检查。1.3诊断及标准(1)高血压按1999年WHO规定,ECG异常包括: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厚、室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右束支或双束支传…  相似文献   
8.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调LRIG1表达对胶质瘤U251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U251细胞,应用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盒将质粒pLRIG1-GFP(pLRIG1-GFP组)及其空载pEGFP-N1质粒(pEGFP-N1组)转染U251细胞,G418挑选具有抗性的细胞并扩增,以供进一步实验。另选择不转染任何质粒U25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q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LRIG1及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SNAI2、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高表达LRIG1的胶质瘤U25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散发绿色荧光。pLRIG1-GFP组LRIG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EGFP-N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LRIG1-GFP组侵袭和迁移细胞数明显低于pEGFP-N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LRIG1-GFP组SNAI2、N-cadherin、vimen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EGFP-N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EGFP-N1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后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调LRIG1,抑制U251细胞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与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及预后。方法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e Man 5.0软件对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11个临床研究,共909名患者。两者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MD=-28.31 95%CI[-29.53,-27.09],P0.00001),术中出血量(MD=-27.50 95%CI[-36.89,-18.11],P0.00001),术后残余液体量(MD=-6.34 95%CI[-8.51,-4.18],P0.00001),术后引流时间(MD=1.08 95%CI[0.21,1.95],P=0.01),治愈率(RR=1.22 95%CI[1.07,1.40],P=0.004)及并发症(RR=0.23 95%CI[0.11,0.48],P0.0001)和复发率(RR=0.29 95%CI[0.16,0.53],P0.0001)等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分析显示纳入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手术时间﹑术后残余液体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钻孔引流术,且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血肿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