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8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焦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给予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单用黛力新治疗8周。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6.08±7.45,8.80±4.73)明显低于对照组(19.80±8.26,11.35±5.03),P<0.05;临床总疗效无论治疗4、8周,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疗法合并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对大灶脑梗死组 2 2例 ,小灶脑梗死组 2 5例 ,对照组 2 0例进行研究 ,分别于发病后 3d内及 2周采静脉血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 - 140、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GMP - 140的浓度。结果 :发病后 3d内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 ,伪足增多 ,聚集融合成片 ,α颗粒明显减少 ,大灶组改变尤为明显。大灶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MP - 140浓度、血小板粘附率 (PAdT)、血小板聚集率 (PAgT)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 <0 0 0 1) ,小灶组上述指标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较大灶组低。 2周后 ,血小板超微结构大灶组无明显变化 ,小灶组则明显恢复 ,2组血小板GMP - 140、血浆GPM - 140浓度均明显下降 ,但仍较对照组高 ,PAdT、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伴明显结构改变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可靠指标 ;血浆GMP -140浓度比PAdT和PAgT更能准确地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记忆力下降老年患者认知功能、
脑萎缩及脑灌注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记忆减退专病门诊主诉记忆力
下降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及影像学信息,进行认知评估、CSVD总负荷评分、全脑及各脑叶脑萎缩评分,
计算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与认知功能、脑萎
缩及CBF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200例,平均年龄69.16±9.44岁,男性99例(49.5%)。CSVD总负荷与MoCA评分呈负相
关(r =-0.202,P =0.004);与全脑(r =-0.234,P =0.001)、额叶(r =-0.252,P <0.001)、顶叶(r =-
0.253,P <0.001)、枕叶(r =-0.224,P =0.001)CBF呈负相关;CSVD负荷与全脑(r =0.313,P <0.001)、
额叶(r =0.393,P<0.001)及顶叶(r =0.237,P =0.001)的脑萎缩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CSVD总负荷越高,认知功能越差、脑灌注越低、脑萎缩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因子及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及58例年龄基本相配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具体原因,比较分析急性小脑梗死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寻找早期识别急性小脑梗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13例(23.64%)初诊时被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者。36例(65.45%)没有步态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没有进行眼前庭反射检查,初诊时阳性体征(如眼球震颤、辨距不良及直线行走困难等)的发现率明显偏低。16例(29.09%)没有及时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小脑性眩晕的早期呕吐、头痛症状及眩晕间隙期步态障碍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Essen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ESRS)>3分是预测急性小脑梗死的重要因子(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通常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病史询问不详尽、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彻底、忽视了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早期CT检查的不敏感性是容易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ESRS>3分、早期出现呕吐或头痛、眩晕间隙期直线行走困难、前庭眼球反射正常对早期诊断小脑性急性孤立性眩晕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随访研究,探讨静息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和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38例45~75岁之间的经头颅MRI证实的SCI患者,对SCI的部位及LA的程度进行登记.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o assossment,McCA)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分析不同部位的SCI及不同程度的LA分别对MoCA分值的影响.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血管事件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138例SCI中121例有LA改变MoCA平均分值(27.73± 1.79),MoCA<26为16例(11.59%).所有患者MoCA总分值之和为3827分,比总分减少313分,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减分103分,注意力减分90分,延迟回忆减分64分,抽象减分25分,语言减分15分,命名减分11分,定向障碍减分5分.单因素分析发现SCI分布范围越广,特别同时累及丘脑者,MoCA分值越低;LA程度越重,MoCA均值也越低,且年龄增大、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与MoCA降低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但是,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只有糖尿病及累及丘脑的多发性SCI与MoCA分值降低有明确关系(P<0.05).12个月后随访,MoCA的减分率为2.99%,症状性脑卒中的转化率为9.65%.结论 SCI和LA不仅仅是单纯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可能也是认知功能损害和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其中糖尿病或累及丘脑的多发性SCI是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的灵魂,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离不开正确的临床思维。常见的临床思维形式包括临床概念、临床判断、临床推理、临床假说、临床经验、临床直觉、临床想象、临床灵感和临床机遇等[1]。神经病学由于神经解剖复杂、内容繁多,难以理解和记忆,诊断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临床诊断,还必须有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这就对神经科医生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设计一种大鼠下肢神经及肌肉功能测定系统,以实现对单组肌肉力量变化的无创动态观测,并评估该系统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系统由固定装置、传动装置、张力换能器、电刺激仪、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及计算机等组成;评估SD雄性大鼠下肢肌肉收缩强度与电刺激脉冲宽度(0.1、0.2、0.3、0.4、0.5、0.6、0.7 ms)/脉冲强度(8、12、16、20、24、28、32、36、40 V)的量效关系;评估A型肉毒毒素腓肠肌麻痹模型(保妥适,1 U/0.1 ml)及对照组(0.1 ml生理盐水)腓肠肌收缩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腓肠肌收缩强度随脉冲强度(0 ~28 V)或脉冲宽度(0~0.4 ms)的递增呈增强趋势;当脉冲强度超过28 V或脉冲宽度达到0.4 ms以上,腓肠肌收缩强度曲线呈平台样改变[达最大值(28.2±2.1)g];注射肉毒毒素后靶肌肉收缩强度于第7天降至最低水平[(1.87±0.66)g],然后开始缓慢恢复,第3、7、14、30、45、60、75天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下肢神经肌肉功能测定系统可以实现对单组肌肉功能的无创量化评估,能够有效反映肉毒毒素生物学效应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