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49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our dedicated neurovascular databank of patients, we reviewed 23 consecutive children who had 24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re were 14 boys and 9 girls with a mean age of 9.09 years ( range 1 - 14 years ). Result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 14 years constituted 1.3% of 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were the most frequent sites for aneurysms. About 58.3% of the aneurysms were complex, including dissecting, pseudoaneurysm, giant and fusiform aneurysm. 1/3 of all aneurysms were located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Only 1 case had multiple aneurysms in this case series. Almost half of all cases present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others presented with mass effect. 14 case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4 patients received microsurgical therapy. 5 cases did not receive microsurgical or endovascular therapy, 2 of them whose aneurysms spontaneously thrombosed during follow up. One boy with left vertebral artery giant aneurysm died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owing to gradual thrombosis in basilar artery. Another child had poor outcome because of rerupture of aneurysm before operation. Whereas the majority had a favorable outcome. Conclusion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had man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adults : ( 1 ) remarkable male predominance; ( 2 ) ICA and MCA were the most common sites for aneurysms; (3) high incidence of large, traumatic, infectious, dissecting and fusiform aneurysms. (4)For pediatric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oth microsurgical approache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ere effective. Endovaacular therapy was the best choice for complex aneurysms.  相似文献   
2.
大鼠静脉窦高压致硬膜血管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膜血管变化及其静脉窦高压在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重200~250g的SD雄性大鼠110只,随机分为静脉窦高压组(85只)和假手术组(25只),将静脉窦高压组85只大鼠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并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制成静脉窦高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单纯解剖相应的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但不行吻合或闭塞。术后90d,随机取7只静脉窦高压组大鼠和5只假手术组大鼠,行硬脑膜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硬膜血管的状况。结果术后90d静脉窦高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硬膜血管数分别为(10.7±1.5)条/mm,(10.3±0.6)条/mm,差异无显著性。在静脉窦高压组中1只大鼠有硬脑膜动静脉瘘,其形态和结构与生理性动静脉短路类似。结论大鼠静脉窦高压一段时间后,颅内硬膜血管无明显增生。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动静脉间的短路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血管内治疗专业组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研讨会于1997年8月21~23日在黄山召开。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0余篇,大会宣读30篇,交流61篇。本次参会代表240余人,来自全国22个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告利用螺钉-钛棒(板)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作者1年来行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技术内固定9例,其中齿突样骨引起的C1~C2不稳2例,手术后进行性颈椎后凸2例,颈椎管狭窄2例,C3-C4滑脱1例,C6~C7外伤滑脱2例。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C3~C5侧块螺钉、C2-T2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然后连接钛棒或钛板完成固定。9例病人共植入螺钉59枚。结果 所有病人在1周内带外支架进行活动,除1例因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病人在1个月及1年后复查均未见内固定物移位。结论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固定为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术后即刻获得牢固内固定,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用钨丝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系统和弹簧圈(MDS-N和Spiral)栓塞18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材料与方法: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用MDS-N和Spiral栓塞18例21个颅内动脉瘤。男、女各9例;年龄32~62岁,平均46.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头痛2例。结果:16个动脉瘤栓塞成功,100%闭塞9个,95%~98%闭塞5个,80%闭塞2个。5个未成功(1个因术中出血需急诊手术,2个超选择插管不成功,2个因瘤颈宽弹簧圈不能存留)。并发症有术中出血1例,弹簧圈游走1例,眼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占位症状而失明1例(经手术夹闭动脉瘤视力无恢复),无其他永久后遗症。结论:MDS-N和Spiral可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但有多种因素可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脑膜动静脉瘘及其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冠华  凌锋 《中华外科杂志》1993,13(12):756-758
作报告18例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体会。本病临床症状以网膜下腔出血、突眼和颅内杂音为主。本组单纯性和混合性脑膜动脉瘘各9例。18例共行34例次栓塞,其中固体栓子栓塞31次,丁氰酯栓塞3次,未治1例。治疗痊愈7例,明显好转9例,复发1例。作认为:选择性血管造影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手段,治疗的关键是闭合瘘口,介入治疗是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血管影像学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凌锋  刘树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3):130-131,T007
从1984年至1993年,做300余例脊髓血管造影,检出13脊髓血管母细胞瘤。9例肿瘤位于颈部,4例位于胸部和胸腰部,血管造影的主要特征是肿瘤为实性肿块,有丰富的血管床,由多簇扩张的毛细血管团组成,有明确包摸,与正常脊髓有清楚的边界,除1例外均行肿瘤切除。7例栓塞后可明显减少肿瘤血供,减少张力,便于烧灼分离,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其中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7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改善,4例维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神经外科国际会议报道刘承基赵雅度凌锋第十一届神经外科国际会议于1997年7月6日至1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到会的有90多个国家的2500位代表,其中世界神经外科界的知名人物都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约有40位,会议共收到论文1300篇。会议分...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栓塞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林  凌锋 《天津医药》1998,26(7):423-424
急性脑栓塞引起颈内动脉及主要分支主干闭塞,常引起突然偏瘫、失语、昏迷,致残率很高。早期行动脉超选溶栓治疗(Local Intraarterial Fibrinolysis,LIF)可使闭塞血管再通,减少脑缺血的时间和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从而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并减少致残率。本研究中心从1987年12月至1995年3月共行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4000例,其中,8例(0.2%)发生急性脑栓塞并当即行LIF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本组8例血管栓塞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48.3岁。均在介入治疗当中突然发生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