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经主动脉逆行法是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路径,但部分患者因合并禁忌证而无法应用或应用此法时导管难以到位.本研究旨在观察通过穿刺房间隔途径消融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入选13例合并主动脉逆行法禁忌证或既往经主动脉逆行法消融失败的左心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实施导管消融术并随访.结果 13例患者,其中5例室性早搏(室早),8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2例为左后分支起源的室速,1例为左前分支起源的室速,其余均为游离壁起源.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无并发症发生.中位手术时间53 (40~ 72) min,X线曝光时间20(9~25) min.随访至术后4(1~23)个月,1例室速患者复发,再次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另1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Agilis鞘穿刺房间隔消融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是主动脉逆行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干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细胞、减少心肌重构等方面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干细胞发挥改善心脏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2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上海实验动物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以DAPI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取体质量200~250g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从股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1.0×107,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组织化学法检测DAPI阳性细胞、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及大鼠心功能改变。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移植后4周实验组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实验组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API和肌钙蛋白阳性细胞,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同时伴有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表达增加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移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SD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获得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细胞移植组即实验组(n=8)、无细胞移植组即对照组(n=8)。于移植4周后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检测VEGF、SDF-1、TGF-β1及Buxco 系统测大鼠的心功能。结果 实验组在移植4周后免疫组化显示VE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5.02±1.87 VS 5.45±0.90,P<0.05), SDF-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0.02±3.87 VS 8.24±1.17, P<0.01)、TGF-β1较对照组降低(13.24±2.07 VS 26.33±4.17,P<0.01);心脏功能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心肌后可以干预VEGF、SDF-1、TGF-β1的分泌促进梗死后心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聚集的特性,便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其中并发挥治疗性作用,可以通过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牛长素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2/2008-05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及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4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2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8只/组.方法:以重组慢病毒为载体构建血管生长素1基因工程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调整细胞密度为(1.0~2.0),1010 L-1.3组大鼠均采用球囊损伤法+高脂饮食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即刻,空载体组将未感染的0.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颈总动脉外膜,分3点注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同法注入等量重组慢病毒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饲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取颈动脉组织.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基因干细胞中血管生长素1的表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表达血管生长素1蛋白,另2组无血管生长素1蛋白表达.移植后2个月,荧光显微镜下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动脉壁内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各组均可见动脉内膜增生,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载体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值无明显变化(P>0.05),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内膜面积,中联面积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经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聚集的特性,便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其中并发挥治疗性作用,可以通过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2/2008-05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及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4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2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8只/组。 方法:以重组慢病毒为载体构建血管生长素1基因工程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调整细胞密度为(1.0~2.0)× 1010 L-1。3组大鼠均采用球囊损伤法+高脂饮食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即刻,空载体组将未感染的0.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颈总动脉外膜,分3点注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同法注入等量重组慢病毒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饲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取颈动脉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基因干细胞中血管生长素1的表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 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表达血管生长素1蛋白,另2组无血管生长素1蛋白表达。移植后2个月,荧光显微镜下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动脉壁内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各组均可见动脉内膜增生,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载体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值无明显变化(P > 0.05),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值明显减小(P < 0.05)。 结论:经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ACS患者125例,根据GRACE评分(GRS)患者被分为低危组(GRS≤108分,38例)、中危组(109分≤GRS≤140分,46例)、高危组(GRS>140分,41例)。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NLR值。根据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MACE发生情况,患者被分为MACE组(94例)和非MACE组(31例),比较两组GRS、NLR值及CRP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NLR对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ACS的危险分层的上升,NLR值[1.80(0.76)比2.68(1.33)比3.82(3.25)]显著升高(P均=0.001)。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GRS[114.0(37.5)分比162.0(52.0)分]、NLR值[2.4(1.5)比3.9(4.8)]和CRP[3.5(6.9)mg/L比12.2(40.8)m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ROC曲线分析NLR、GRS、GRS+NLR对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95%CI:0.722~0.897)、0.837(95%CI:0.756~0.917)、0.849(95%CI:0.774~0.925)。结论:NLR作为一项简便易获取的常规检验指标,联合GRACE评分可更加准确地预测PCI术后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表达自身特性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化并提高其存活率.以慢病毒为载体的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基因转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目的:探讨Ang1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9-08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近交系F344大鼠48只,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慢病毒载体质粒pNL-IRES2-EGFP、包装质粒pHELPER、包膜质粒pVSVG和293T细胞由美国杜兰大学陈一平教授惠赠;Ang1基因修饰质粒pNL-Ang1-IRES2-EGFP、rMSCs由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张志坚教授惠赠.方法:包装、浓缩慢病毒,将携带Ang1基因慢病毒转导的rMSCs命名为Ang1-rMSCs,将未携带目的基因(空载体)慢病毒转导的rMSCs命名为Mock-rMSCs.48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心肌梗死区注入5×1010L-1的Ang1-rMSCs,Mock-rMSCs,rMSCs.主要观察指标:RT-PCR检测Ang1 mRNA的表达,取心脏组织切片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免疫荧光检测新生血管密度.结果:成功构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Ang1 mRNA在移植后28 d仍稳定表达.移植后28 d荧光显微镜下Angl-rMSCs组和Mock-rMSCs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均可见大量EGFP阳性细胞,而rMSCs组未见EGFP阳性细胞,即移植的Ang1-rMSCs存活率明显增高.与Mock-rMSCs、rMSCs组比较,移植后7,28 d Ang1-rMSCs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速率均显著增加(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表达自身特性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化并提高其存活率。以慢病毒为载体的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基因转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 目的:探讨Ang1 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9-08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近交系F344大鼠48只,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慢病毒载体质粒pNL-IRES2-EGFP、包装质粒pHELPER、包膜质粒pVSVG和293T细胞由美国杜兰大学陈一平教授惠赠;Ang1 基因修饰质粒pNL-Ang1-IRES2-EGFP、rMSCs由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张志坚教授惠赠。 方法:包装、浓缩慢病毒,将携带Ang1 基因慢病毒转导的rMSCs命名为Ang1-rMSCs,将未携带目的基因(空载体)慢病毒转导的rMSCs命名为Mock-rMSCs。48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心肌梗死区注入5×1010 L-1的Ang1-rMSCs,Mock-rMSCs,rMSCs。 主要观察指标:RT-PCR检测Ang1 mRNA的表达,取心脏组织切片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免疫荧光检测新生血管密度。 结果:成功构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Ang1 mRNA在移植后28 d仍稳定表达。移植后28 d荧光显微镜下Ang1-rMSCs组和Mock-rMSCs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均可见大量EGFP阳性细胞,而rMSCs组未见EGFP阳性细胞,即移植的Ang1-rMSCs存活率明显增高。与Mock-rMSCs、rMSCs组比较,移植后7,28 d Ang1-rMSCs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速率均显著增加(P < 0.05),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数明显增多(P < 0.05)。 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1].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塞等弊端[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干细胞移植后可以通过改善梗死区域血管新生而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实验观察不同鼠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效果,拟验证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血管发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5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上海实验动物公司提供。选用2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幼年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选用1年龄雄性SD大鼠作为老年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获得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老年与幼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模拟梗死心肌缺血、缺氧条件,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8)不进行干细胞移植,只在梗死心肌周围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老年鼠移植组(n=8)梗死心肌周围分4点注入同种异体老年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幼年鼠移植组(n=8)梗死心肌周围分4点注入同种异体幼年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实验评估:干细胞移植4周后,采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各组间血管密度的差别。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幼年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强于老年鼠(P<0.05)。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两移植组梗死区域均有新生血管生成,幼鼠移植组血管密度高于老年鼠移植组(P<0.05),老年鼠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供体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