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状态下纤维蛋白原(Fbg)与D-二聚体(D-dimer)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3例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两组性别、年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伤后5次(6h、12h、24h、48h、72h)检测Fbg和D-dimer,并记录GOS评分。结果①两组Fbg值在伤后6h、12h、24h、48h差异显著,但伤后72h两组差异不显著。两组Fbg值在伤后6h均较高,常温组升高幅度更明显。两组Fbg值在伤后12h下降,亚低温组降低程度较常温组小。②两组D-dimer在伤后6h明显升高,常温组升高更明显;其在伤后6h、12h、24h差异显著,而在伤后48h、72h差异不显著。③亚低温组GOS评分优于常温组,差异显著。结论在颅脑损伤后4h即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改善伤后的高凝状态,并减轻继发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缓解了凝血功能紊乱,是其能起到脑保护作用和改善治疗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流变学相关指标,分析血糖水平与血流变学相关指标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组(试验组)及健康人群组(对照组)各65例。根据非牛顿流体力学,对系统中流速随时间变化的测量求得不同切变率标本的表观粘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水平;凝集点探测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试验组的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糖浓度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流变学指标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结论血流变学指标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相关关系,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可作为2型糖尿病辅助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避免输血传染疾病,减少医患纠纷,对住院患进行必要的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现行主要对患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简称传染病4项)检测,现将2005年3月-2006年3月的检测结果作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血标本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33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后4h、8 h、16h、24h、36h、48h分别检测患者动脉、外周静脉、颈静脉三处血标本中Fbg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4 h时Fbg值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出现降低,16h降至低于正常值.24h后Fbg水平出现回升.但颈静脉血标本比外周静脉和动脉血标本回升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伤后4 h即出现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48 h内仍保持高于正常水平.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Fbg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Fbg含量的降低,其降解产物D-dimer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脑内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伤情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CRP和Fib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凝结法进行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完全康复组CRP和Fib入院时与痊愈出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完全康复组CRP和Fib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和Fib水平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和愈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活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 guérin,BCG)的有效组分,分析其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方法:采用酶裂解法和超声波破碎法对活BCG进行裂解,通过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对其有效组分进行分离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用SDS-PAGE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纯度;采用四氮唑蓝(MTT)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BCG提取液经Sephadex G100层析和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后得到3个组分BCGE1、BCGE2和BCGE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2.5×103、36.3×103和28.6×103;BCGE2和BCGE3均能诱导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和IL-12、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27,并且有剂量效应关系;但BCGE1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无促进作用,P=0.497;BCGE1、BCGE2和BCGE3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4无诱导作用,P值分别为0.988、0.889和0.841。结论:BCGE2和BCGE3可能是BCG免疫调节作用的有效组分,对该成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和机制研究,可为BCG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探讨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及其作用,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有序的护理服务。方法辨别临床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及潜在的风险,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防范能力培训,加大风险监控,改善工作流程,建立常见风险应急程序和健全工作制度。将我科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减低,与实施管理前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护患关系,强化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论风险管理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程序管理措施,只有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提高应对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对血栓与止血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分子标志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在血栓及出血性疾病中是最常用的指标,起到了筛查与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颅脑创伤时损伤的脑组织释放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入血,可引发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2]].早期研究着重于脑外伤后出、凝血常规实验指标的变化,近来则着重于反映凝血、纤溶活性的分子标记物的改变,这些分子标记物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