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钟海  何荣涛  谢隽  陆星  钟山 《医药导报》2009,28(2):194-195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纳络酮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第1天首剂4.0 mg静脉注射,以后给予0.4 mg•kg 1•d 1+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第2天改为0.2 mg•kg 1•d 1,7 d后按0.1 mg•kg 1•d 1给药,10 d为1个疗程,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其他常规药物或外科治疗。对照组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辅助,采用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扩血管解痉等常规治疗,高热者行物理降温,需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结果纳络酮治疗组患者伤后第1,3,5,7,10天GCS 评分为(6.76±3.11),(7.54±2.89),(8.78±3.77),(9.54±3.43),(10.11±4.13)分; 对照组分别为(6.78 ±3.33),(7.55±3.43),(7.89±3.57),(8.33±3.32),(9.01±3.99)分,第5,7,10天纳络酮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纳络酮治疗组伤后第7天意识转清醒者(GCS≥13分)21例,对照组12例,纳络酮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纳络酮治疗组GOS评分良好2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8例,生存率76%,治愈率53%,死亡率24%。对照组良好10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14例,生存率60%,治愈率29%,死亡率41%。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纳络酮具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以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其伤情重,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笔者就我科自2003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56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60-89岁,平均71.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5例(62.5%),坠落伤12例(21.4%),摔伤和暴力击伤9例(17.1%)。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男性.61岁。受伤当日上午因雷管爆炸伤致右眼火明,于当地医院包扎处理后3h转来本院。入院查体:神志浅昏迷.右眼包扎敷料血液浸湿.左眼艟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正常,生命体征稳定.颅脑及眼眶CT扫描她有眼球正常结构消失,为不规则高密度灶填充,从右眶板经右额叶、双侧侧脑室至左额顶叶可见连贯“管状”高密度灶,灶周散在积气,侧脑室、第四脑室积血。急请眼科行右眼清创,术中除眼球,取出小碎石片、竹悄及经眶至颅内竹棍一根,眶内填塞凡士林纱布。术后伤口敷料渗液较多,考虑眶内脑脊液漏发生.次日即行脑室外引流.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并可见少许碎裂脑组织及污物自脑室引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纳洛酮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第1天首剂4.0 mg静脉注射,以后给予0.4 mg·k-1·d-1+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第2天改为0.2 mg·kg-1·d-1,7 d后按0.1mg·kg-1·d-1给药,10 d为1个疗程,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其他常规药物或外科治疗.对照组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辅助,采用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扩血管解痉等常规治疗,高热者行物理降温,需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患者伤后第1,3,5,7,10天GCS评分为(6.76±3.11),(7.54±2.89),(8.78±3.77),(9.54±3.43),(10.11±4.13)分;对照组分别为(6.78±3.33),(7.55±3.43),(7.89±3.57),(8.33±3.32),(9.01±3.99)分,第5,7,10天纳洛酮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纳洛酮治疗组伤后第7天意识转清醒者(GCS≥13分)21例,对照组12例,纳洛酮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纳洛酮治疗组GOS评分良好2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8例,生存率76%,治愈率53%,死亡率24%.对照组良好10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14例,生存率60%,治愈率29%,死亡率41%.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纳洛酮具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以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脊髓血管畸形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病程1d~6年。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6例。胸痛5例,腰痛3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外伤性幕上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和保守治疗的40例慢性外伤性幕上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手术患者中,术后2周复查CT示积液完全消失12例,术后4周消失5例,术后8周消失3例。随访半年至2年全部病例无复发。40例保守治疗患者中,复查CT示,2周积液完全消失3例,4周消失8例,8周消失14例,有3例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而经手术治疗;随访观察1年,2例仍存在部分积液。结论 慢性外伤性幕上硬膜下积液一经明确诊断,积液量为30~50ml,有占位效应或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钟海  吴吉元  何荣涛  谢隽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918-391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武汉市普爱医院收治的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8例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并总结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内积气6例,继发性颅内血肿3例,癫痫发作4例,血肿复发3例,脑脊液漏2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7%,治愈率高,创伤小,但对其并发症的可能出现及预防亦更需重视。  相似文献   
8.
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武汉市普爱医院收治的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孔引流术情况及术后8例出现并发症原创,并总结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11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均治愈,但8例出现并发症,主要为颅内积气6例,继发性顷内血肿3例,癫痫发作4例,血肿复发3例,脑脊液漏2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有效,治愈率高,创伤小,但需预防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分析39例重型颅脑损伤以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经验。方法以yasargil翼点入路为基础,根据处理损伤病灶需要适当向额颞顶区扩大,强调先钻颧弓上颞窝处第一孔并挑开硬膜减压,尽可能向下咬除蝶骨嵴及颞骨使前中颅窝相通,以释放出颅底减压空间,形成以外侧裂为中心的减压窗。结果按GOS分级,生存30例,其中良好23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9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损伤灶方便,减压充分有效,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查阅相关文献。结果这例病人经抗梅毒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梅毒主要分为5种类型,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其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结论神经梅毒误诊率高,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合并脑积水的病例,可在病情稳定后行分流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