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3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180例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210例加用氯吡格雷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残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BI较前有所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组(20只)、电针组(20只)、强化运动训练组(20只)。用线栓法建立右侧MCAO模型,电针组选取人中、百会穴给予电针刺激。强化运动训练组采用跑笼运动试验,观察4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取24 h、3 d、7 d、14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区皮层GAP-43及Neuroca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神经症状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TTC(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2周后,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并高于假手术组(P0.05);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与运动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强化运动训练或电针刺激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上调脑缺血区GAP-43表达与下调Neurocan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中枢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神经内科住院70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确诊为医院感染的患者,分析其感染分布及病原菌分类等特点。此外,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了解陪护工作人员的基本资料,分析陪护人员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701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337例,感染率为4.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胃肠道,构成比分别为35.9%、24.0%、17.8%、12.2%。病原菌分布最常见为革兰阴性菌(66.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8.9%),还有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发现。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上患者、男性、住院时间长、合并有基础性疾病者、接受侵入性治疗操作者、之前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者易于发生医院感染(P<0.01)。分析陪护人员结果显示,40岁以上、女性、文化程度较高、从事陪护工作时间较长以及接受过岗前培训,陪护患者的感染率较低,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且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综合预防,提高整体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有眩晕主诉门诊患者的常见病因,为减少临床误诊、漏诊提供方法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神经内科门诊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461例作为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眩晕常见病因,并分析各年龄层病因分布。结果:461例门诊眩晕患者病因前5位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240例(52.06%),后循环缺血(PCI)76例(16.49%),偏头痛45例(9.76%),原发性高血压43例(9.33%),神经症30例(6.51%),BPPV是各年龄层导致眩晕的最常见病因。分析各年龄层眩晕常见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患者的病因多种多样,BPPV为最常见的病因,临床医师应注重BBPV病因的诊治,并对引起眩晕的各种常见病因加以区分,从而快速准确的诊治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观察早期强化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促进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将6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组(n=20)、电针组(n=20)、强化运动训练组(n=20)。用线栓法建立右侧MCAOR模型,电针组选取人中、百会穴给予电针刺激。强化运动训练组采用跑笼运动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取24h、3d、7d、14d四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皮层GAP-43及Neuroca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TTC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 2周后,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低于假手术组(P<0.05);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运动训练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强化运动训练或电针刺激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上调脑缺血区GAP-43表达与下调Neurocan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中枢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病因情况,以期正确认识该病,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狭窄部位变化情况,并选取同时期非脑动脉狭窄的180例患者作参考,总结病因变化情况。结果在分布特点上,脑动脉狭窄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段(占64.5%)、大脑中动脉M1段(占50.5%)、椎动脉起始(占39.5%),与其他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起始,病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血管疾病患者超敏反应C蛋白(hs-CRP)、胆红素(TB)、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出血52例(脑出血组),脑梗死40例(脑梗死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且正常的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hs-CRP、TB和D-D水平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的hs-CRP和D-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T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hs-CRP和D-D水平较高,而TB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