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 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2组标本的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根据MRI显示的信号差异按Schneiderman分级法确定各个体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无、轻、中、重4组.分析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小于45岁(包括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FokⅠ和Tru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F 59.4%,f 40.6%和T 79.2%,t 20.8%;病例组中FokⅠ和TruⅠ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 53.7%,f 46.3%和T 80.9%,t 19.1%,二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汉族人LDD无关.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urgical navigation for localiz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femoral stem component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nethods In the hypothesized space, 3-D images of femoral stem were reconstructed. The coronal,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axes and scale divis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 of the stem. Matching between the stem and its 3-D images was performed while the stem was moved in various distances and angles on the digital motion-platform. Then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the implant and the caleul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vigation system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Results The mean difference in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and the actual changes was (1.01 ±0.47) mm, and the mean difference in the measured and actual angles was 1.09°±0.62°. The duplicate test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0.238, P > 0.05). Conclusion Precise placement of the stem in the desired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e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 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2组标本的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根据MRI显示的信号差异按Schneiderman分级法确定各个体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无、轻、中、重4组。分析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小于45岁(包括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FokⅠ和Tru 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F59.4%,f40.6%和T79.2%,t20.8%;病例组中FokⅠ和TurⅠ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53.7%,f46.3%和T80.9%,t19.1%,二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Tru 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汉族人LDD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乙烯颗粒对人单核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影响.[方法]用Ceridust 3615 颗粒(聚乙烯颗粒)(平均直径14.27,6.39,1.74,1.01,0.54和0.28 μm)分别刺激人单核细胞,颗粒体积与细胞数的比例为100:1和10:1.在颗粒刺激细胞24 h后,运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促炎因子(白介素-1β,白介素-6和细胞坏死因子α)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的表达.[结果]Ceridust 3615 颗粒可刺激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但未能引起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颗粒比例增高可促使单核细胞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却减少IL-1β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无影响.个体差异使巨噬细胞对同种颗粒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其差异可达到30倍.[结论]个体差异是影响人工关节寿命的重要因素,聚乙烯颗粒可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炎因子但对产生抗炎因子(IL-10)的作用不明显,提示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不平衡或许是人工关节松动不断进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R和MRI观察.方法:选用新西兰兔20只,沿右腹直肌外缘做15 cm长切口,钝性剥离腹膜至腰椎横突前外侧,咬除右侧L5、L6横突,显露上述节段椎间盘,斜形切开纤维环约1.5 mm,未伤及髓核,然后逐层缝合.所有动物在标准条件下饲养,分别于术后2、4、8、20、40周行腰椎计算机x线摄影术(CR)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以检测终板下骨及髓核的变化.结果:术后作为自体对照组的L1、2、L2、3椎间盘未见异常,而手术组L4、5、L5、6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腰椎不稳畸形,终板下骨质硬化,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等改变.对手术节段及其邻近和完全正常节段椎间盘髓核信号值的定量分析显示,手术组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值减低在术后4、8、20、40周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临近椎间盘L3、4、L6、7手术8周后与正常椎间盘对比有显著差异.CR扫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终板下信号值减低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就开始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纤维环切开法可获得可靠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可通过MRI及CR在早期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国人股骨假体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 :为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国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参考值。方法 :对 12 9例成人股骨标本进行X线摄片 ,并对其中 2 0例标本行CT扫描 ,测量小转子及其上下 2cm平面处髓腔宽度、前倾角等参数。结果 :小转子处髓腔宽为 ( 2 4.85± 2 .94)mm ,其上 2cm处为 ( 4 2 .47± 5 .14 )mm ,其下 2cm处为 ( 17.87±3 .0 4)mm ,个体间有较大差异。CT测量值与X片测量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股骨上段的解剖学资料 ,可为选择和设计适合国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则是制约人工关节使用寿命的瓶颈。而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本文将就原发性骨质疏松是否会影响人工关节远期无菌性松动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能否提高假体的寿命作述评。  相似文献   
8.
将CT扫描股骨资料进行计算机三维影像重建,在虚拟空间中,通过髓腔及股骨上髁确立髁平面、股骨近段冠状面,并进行虚拟股骨柄假体颈干面与它们的夹角间关系的推理计算。同时,对应股骨柄假体前倾角度的改变,对假体于髁平面上的投影像进行颈干角测定,以此模拟术中C臂机二维X射线投射所获取之髋关节正位像及像中假体颈干角。近段股骨髓腔冠状面替代髁平面对股骨柄前倾角度进行表示,并未导致明显的偏差。角度读数间作配对t检验,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 > 0.05)。柄假体前倾角与其在髁平面上投影像的颈干角度间具曲线回归关系。为满足计算机导航操作中解剖取点图像注册,而选取股骨髓腔中心弧线的近段部分(近似直线),与股骨髁上间线的平行线相交共面重构近段冠状面,可作为基准而评价股骨柄前倾角度,以替代髁平面。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C臂机的应用,由髋部正位X射线影像中柄颈干角推断柄假体前倾状态的方法,也可作为手术导航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4月,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22例腰椎疾患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体温、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椎疼痛情况;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术后疗效评定;采用Jorgenson标准评价术后融合节段的融合率.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JOA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良13例,中5例,优良率为77.3%;ODI指数评价:优3例,良17例,中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1年X线片示脊柱融合20例,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9%.结论 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原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10.
高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10月,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3例,共31个椎体。男6例,女17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术中采用体位复位,局部麻醉,从椎体压缩严重侧单侧穿刺,经椎弓根人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3.0-6.5ml,平均(4.7±1.0)ml。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行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手术前后VAS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和感染等)的发生情况。除常规X线检查外,手术前后常规行腰椎CT扫描。结果 术后随访1-7个月,平均3.7个月,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的VAS平均为(7.57±1.10)分,术后第3天平均为(3.17±0.87)分(t=18.72,P〈0.01),术后1周平均为(2.43±0.65)分(t=20.73,P〈0.01),术后1个月平均为(2.26±0.66)分(t=22.42,P〈0.0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定向可控注射、低聚合温度、操作简单和低放射暴露等优点,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