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基于基因芯片的miRNA表达差异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与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V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治疗的TBM患者28例和VM患者27例作为验证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验证。选取前期收集的8例TBM患者和5例VM患者作为基因芯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miRNA微阵列分析,通过预测差异性miRNA的靶基因、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两病间前10个差异性miRNA枢纽基因。再采用qRT-PCR对患者间表达差异明显的miR-21-5p进行验证,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miRNA的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miRNA微阵列分析初步筛选出26个差异表达的miRNA(14个表达上调,12个表达下调)和对应的靶基因3217个。经GO富集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190个相关靶基因,对其进行PPI网络分析,筛选出前10个靶基因作为核心靶基因。对基因芯片检测样本的hsa-miR-21-5p相对表达量进行qRT-PCR验证,发现TBM患者hsa-miR-21-5p的表达水平[15.890(3.423,25.581)]较VM患者[0.807(0.614,0.955)]明显上调(Z=-2.355,P=0.019),差异倍数(TBM/VM)在基因芯片和qRT-PCR中分别是4.817和4.660,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对28例TBM和27例VM患者的hsa-miR-21-5p进行qRT-PCR结果比较,发现hsa-miR-21-5p在TBM患者的相对表达量为4.825(2.433,21.362),明显高于VM患者[0.204(0.112,0.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00,P=0.000),且ROC曲线区分TBM与VM患者的AUC为0.893(0.806~0.980),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8.9%。结论: 相较于VM患者,作为基因芯片检测中表达差异明显的miR-21-5p在TBM患者中表达明显上调,可作为鉴别TBM与VM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甲亢性舞蹈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亢性舞蹈症(HTC)是少见的疾病,最早于1893年William Cower在神经病学教科书中的描述.19世纪70年代后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使甲亢的诊断更加敏感,HTC的报道也相应增多;目前国内仅有2篇相关报道[1,2].  相似文献   
3.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9年12月~2000年2月应用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大大降低了致残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特点,并对ALs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ALS患者38例,单纯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疾病患者8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和健康对照34名,行常规头颅MRI、DTI和1H-MRS测定.结果 21%(8/38)的ALS患者可见T2 FLAIR序列双侧锥体束走行异常高信号,强度高于皮质灰质.ALS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中央前回(ALS组0.492±0.059,健康对照组0.552 4-0.045,F=17.150,P<0.01)、内囊后肢(分别为0.679 ±0.048、0.727±0.031,F=19.481,P<0.01)、大脑脚(左侧0.740±0.038、0.761±0.024,F=4.290;右侧0.720±0.044、0.746±0.034,F=3.264,均P<0.01)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显著降低;ALS组上述部位的N-乙酰大冬氨酸/肌酸(NAA/Cr)值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亦存在显著降低.AKS组各部位FA值降低百分率分别为10.9%、6.6%、2.8%~3.5%,以中央前回处最为显著;内囊前肢、枕叶处的FA值亦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DTI和MRS枪测不仪有助于ALS患者:运动神经元高位受累的确认和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还可促进对ALS病理机制和病损分布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本科对80例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对疗效随访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脑出血发病后1周,血压180/110mmHg,年龄(65.8±8.1)岁,其中男49例,女31例,所有病人均经头CT或头MRI证实为脑出血。瘫痪侧别:左42例,右38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4例,内囊38例,颞叶8例。1.2方法患者入院后,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1周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康复治疗,1次/d,每次15~20min。程序:(1)弛缓期康复训练、弛缓阶段体位摆放:①头部和上肢:头部侧屈,朝向患侧,肩胛骨下垫枕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极高,其致死率已超过脑瘤,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其致残率也很高[1]。脑卒中后肺炎是卒中后主要感染并发症,其与患者的致死率密切相关,而且卒中后合并肺炎增加家庭和社会医疗费用的支出[2]。由于卒中后肺炎的出现提示患者预后欠佳,因此了解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原学及其与脑卒中患者预后和住院费用的关系等,对提高卒中后肺炎的认识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1岁.主诉发作性四肢无力5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9月23日入我院治疗.患者5年前出现发作性四肢无力,以饱食或剧烈运动后明显,多于午后发作,呈对称性,可于1~2h内由轻微无力发展至无法活动或下肢仅能略抬离床面,同时伴肌肉酸痛,严重时伴呼吸困难,无复视、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无四肢麻木,无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和既往史积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疗效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内皮素-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测定。结果:复方丹参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3.24±8.06)分,较治疗前(27.62±6.86)分和对照组治疗后(20.32±8.14)分显著下降(t=7.8048,3.5233,P<0.001)。研究组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69%(μ=2.2204,P<0.05)。同时亦发现,研究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49.54±6.19)ng/L,较治疗前(63.74±5.68)ng/L和对照组治疗后(60.36±6.22)ng/L显著下降(t=9.7098,7.0287,P<0.001);血浆6-keto-PGF1α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结论:复方丹参能够调整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紊乱,治疗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颅重复磁刺激(rTMS)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发现已有多年。但其作用机理和临床效果仍不明了。本文将分几个方面介绍目前的一些研究。实验室研究发现,rTMS 可影响抑郁症小鼠的神经内分泌和行为,起到抗抑郁的效果;作用于额叶可引起多巴胺释放增加,为帕金森病人的治疗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发现,rTMS 可改变皮层的兴奋性,引起刺激局部和远隔处皮层功能的改变。对抑郁症、帕金森病、难治性癫痫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脑损伤病人的康复也有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指南的首要目标是协助个体诊所、医院科室及医院管理人员针对以下方面制定规范:①评估、完善检查并迅速处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急性卒中(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惠者。②TIA或急性卒中后的二级预防及危险因素控制。本指南的次要目标是提出落实指南内容及临床实践审查的具体方法。制定本指南的工作组由新加坡卫生部组建,包括相关专业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士、家庭医生、护士、作业治疗师及一位非专业的病患协助者(patient advocate,一种职业、协助患者了解诊断、选择治疗等)。本指南参考了苏格兰院际间指南协作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有关卒中患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了更新、修改以符合本地需要。最终指南由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推荐意见组成,涵盖了评估、检查及迅速处置惠者、二级预防、康复和转诊等方面。本指南已经由专业机构评估、认定,最终版本下发至新加坡所有医疗执业人员,以期改进卒中及TIA患者的诊疗水平,同时也提出了改进临床诊疗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