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熊芬  项彤  眭维耻 《四川医学》2006,27(6):561-562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细胞凋亡与easpase-3、bcl-2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于33例CA、5例巨大CA和8例正常上皮用TUNEL法原位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C)的凋亡,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bcl-2的表达。结果在CA和巨大CA两组之间,凋亡指数(AI)、easpase-3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组的Al与easpuse-3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979,P〉0.0001),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470,P〉0.0001),caspctse-3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70165,P〉0.0001)。结论CA的KC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caslxtse-3和bcl-2可能参与了CA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项彤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0):717-718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STD)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23例STD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结果 823例中,支原体培养阳性314例(38.15%),其中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UU MH混合感染分别为268例(32.56%)、9例(1.09%)和37例(4.50%).UU对12种药物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霉素(98.89%),其次是克拉霉素(97.76%),耐药性最高的是洛美沙星(70.15%),其次是氧氟沙星(50.37%).MH单纯感染,最敏感的药物为交沙霉素(100%),耐药最高的为红霉素(88.89%).UU MH混合感染,较敏感的药物有交沙霉素(97.30%)和强力霉素(94.59%),耐药较高的药物为克拉霉素(84.49%)和洛美沙星(78.38%).结论 STD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38.15%,主要由UU引起(占85.35%).UU对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敏感,对洛美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细胞凋亡与caspase-3、bc1-2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CA,5例巨大CA和8例正常上皮用TUNEL法原位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C)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bc1-2的表达。结果在CA和巨大CA两组之间,凋亡指数(AI)、caspase-3及bc1-2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组的AI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979,P>0.0001),与bc1-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470,P>0.0001),caspase-3与bc1-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70165,P>0.0001)。结论CA的KC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caspase-3和bc1-2可能参与了CA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尖锐湿疣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bcl-2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细胞凋亡与caspase-3和bcl-2蛋白的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于33例CA,5例巨大CA患者皮损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用TUNEL法原位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C)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的水平。结果33例CA患者中30例(90.91%)凋亡指数(AI)阳性,5例巨大CA患者的AI均为阳性。33例CA和5例巨大CA患者caspase-3蛋白均为阳性。Bcl-2在CA和巨大CA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和20.00%。正常对照的AI及caspase-3和bcl-2蛋白均为阴性。在CA和巨大CA两组之间,AI、caspase-3及bcl-2的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组的AI与caspase-3蛋白的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01),与bcl-2的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caspase-3与bcl-2的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结论CA皮损组织的KC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caspase-3和bcl-2可能参与了CA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丘疹、斑块及鳞屑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有关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辅助性17细胞(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在其发病阶段中具有重要作用[1-2]。以往临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以甲氨蝶呤、环孢菌素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近年来这一治疗方式逐渐转变为单一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细胞凋亡与caspase-3、bcl-2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33例CA,5例巨大CA和8例正常上皮用TUNEL法原位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C)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bc1-2的表达。结果在CA和巨大CA两组之间。凋亡指数(AI)、caspase-3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组的AI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979,P〉0.0001),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470,P〉0.0001),caspase-3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70165,P〉0.0001)。,结论CA的KC中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caspase-3和bcl-2可能参与了CA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分布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门诊2008-2010年诊治的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发病情况,分析其致病菌种、年龄、性别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共收治皮肤浅部真菌病3637例,镜检见真菌菌丝和孢子2205例,男1378例,女827例。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股癣(26.58%),花斑糠疹(19.82%),甲真菌病(13.83%)。<12岁共264例(12.34%)。主要致病菌种为红色毛癣菌(70.32%)、念珠菌(20.46%)和须癣毛癣菌(6.14%)。不同年龄段、性别、病种及致病菌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波地区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以股癣居多,儿童组浅部真菌病发病逐渐增多,婴儿真菌病有明显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念珠菌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特比萘芬口服联合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特比萘芬口服联合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独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所有患者均随访2个月。结果在第2、4、8周末,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试验组2例患者口服特比萘芬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结论特比萘芬口服联合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可以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