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母乳喂养4个月可预防或推迟高危儿童的特应性皮炎、牛奶过敏和喘息的发生.在高危儿童中,有证据提示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母乳喂养可减少特应性皮炎的发生.目前没有十分可信的证据认为孕期或哺乳期母亲的饮食摄入和4 ~ 6个月后婴幼儿辅食的添加对特应性疾病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后甲剥脱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后甲剥脱的监测和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上海市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一年期间手足口病专病门诊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和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甲剥脱患者,分析其关联性、发病间隔时间、临床表现等因素.结果 6897例手足口病患者中148例出现甲剥脱,发病率为2.15%,男女比例1.31:1,平均发病年龄2.52±0.91岁.手足口病至甲剥脱间隔时间71.28±62.69天.148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双手和/或双足部分或全部指(趾)甲板从甲根部分离,发病时间较短者仅表现为少数指(趾)甲的甲根部横行带状变黄褪色或空鼓区域,随着时间的推后,部分患者出现近端甲板与甲跟部分离,甚至出现脱落和剥脱.结论 本研究认为手足口病后甲剥脱可作为手足口病的远期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中、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科门诊确诊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首日剂量为0. 50 mg/(kg·d),分2次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至0. 75 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天剂量调整为1. 00 mg/(kg·d),分2~3次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酌情加量至每日1. 50~2. 00 mg/(kg·d)维持治疗,每天分2~3次口服,连续服用6~12个月。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 50 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共168例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159例完成了所有的治疗和随访,完成率为94. 64%。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2. 29±0. 84)月龄,平均给药持续时间为(13. 67±4. 43)个月,平均最大给药剂量为(1. 86±0. 35) mg/(kg·d)。其中未完成治疗和随访的9例患者中,2例(1. 19%)因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停药,5例(2. 98%)治疗6个月及以上无效后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1. 19%)散发型血管瘤患儿(肝脏受累)在服药4个月肝脏血管瘤完全消退后自行停药脱失。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中,男女患者、多发与单发血管瘤患者、节段型与散发型与局灶型、溃疡型与非溃疡型的治疗效果间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0. 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对各类型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有明显疗效,与血管瘤分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和比较噻吗洛尔和卡替洛尔溶液外用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163例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分为噻吗洛尔组和卡替洛尔组,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或2%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于纱布湿敷于瘤体,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治疗4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噻吗洛尔组82例,平均瘤体厚度从治疗前(2.51±1.36)mm减至(1.54±1.55)mm,疗前后比较P<0.01.卡替洛尔组81例,瘤体厚度从(2.45±1.37)mm减至(2.00±1.41)mm,疗前后比较P<0.05.噻吗洛尔组治疗有效率81.71%,显著高于卡替洛尔组的46.91%,两组比较P<0.01.两组增生期瘤体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消退期(P<0.05).结论 噻吗洛尔溶液湿敷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方便且效果确切,增生期瘤体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后甲脱落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2017年5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儿,分析手足口病与甲脱落的关联性,发病间隔时间和临床表现等因素,并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年间共收集152例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儿,其中男90例,女62例,男女比例1.45:1。手足口病后甲脱落发病率为1.73%,平均发病年龄为(4.07±2.14)岁,其中3~5岁手足口病后甲脱落患儿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发病至甲脱落发病的间隔时间为(10.79±10.87)周。手足口病发病后4~8周为手足口病后甲脱落的高峰时期。夏季(6~8月)为手足口病后甲脱落的高发季节,占总体患儿的51.97%。临床表现为甲根部的空泡化,Beau线和甲脱落。结论:手足口病后甲脱落作为手足口病的远期并发症,具有自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糠酸莫米松对儿童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寻常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外用糠酸莫米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IL-1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治疗组IL-17水平(14.31±1.57)ng/L与对照组(19.25±4.19)ng/L比较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TGF-β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治疗组TGF-β水平(582.25±102.51)ng/L与对照组(490.13±92.09)ng/L比较升高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7例(17.5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3例(7.50%),评估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发现所有患儿都对治疗满意。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寻常型白癜风疗效显著,并可调节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外阴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外阴血管瘤患儿7例,包括溃疡型2例和非溃疡型5例,均给予盐酸普萘洛尔:首日剂量0.5 mg/(kg·d),分2次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为0.75 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天剂量调整为1 mg/(kg·d),分2~3次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酌情加量至1.5~2.0 mg/(kg·d)维持,连续服用6~12个月,每天分2~3次口服。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5 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及眼底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以监测疗效。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2例溃疡型血管瘤在服药1周后溃疡面逐渐愈合,1个月后完全愈合,形成瘢痕,溃疡外周红色斑块颜色逐渐变暗、消退。5例非溃疡型血管瘤患儿中4例疗效较好,另1例为多发性血管瘤患儿,B超示其肝脏10余个零星占位,服药1个月后复查B超示肝脏占位减少、缩小,2个月后完全消失,躯干及外阴皮损部位颜色明显变暗,但2个月后服药时有不规律,4个月后自行停药。患儿服药期间定期的血常规、血糖、血压、心功能和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口服盐酸普萘洛尔对各类型婴幼儿外阴血管瘤均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后甲损害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科门诊就诊的212例手足口病后甲损害的患儿临床资料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并与国内外文献相对比,探寻其发病诱因。结果:212例手足口病后甲损害患儿中男女比例1.12∶1,平均年龄(58.55±36.42)个月。手足口病与甲损害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为(68.94±59.53)d,手足口发病后5~6周为手足口病后甲损害的高发时间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9例(51.42%)出现血锌缺乏,39例(18.40%)出现血清铁缺乏,12例(5.66%)出现血钙缺乏。212例患者平均血铜(18.16±3.32)μmol/L(P>0.05);血钙(1.69±0.11)mmol/L(P>0.05);血镁(1.58±0.12)mmol/L(P>0.05),血铁(7.98±0.60)mmol/L(P>0.05),血铅(32.18±24.61)μg/L(P>0.05),血镉(1.65±1.26)μg/L(P>0.05),血锌(70.64±13.19)μmol/L(P>0.05)。结论:甲损害为手足口病的后期并发症,但与微量元素是否缺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外用噻吗洛尔和激光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外用0.5%噻吗洛尔与85例PDL和Nd:YAG双波长激光治疗的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的疗效,瘤体连续2个月无继续改善停止治疗。结果: 噻吗洛尔组总有效率84.6%,激光组总有效率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平均治疗时间及瘤体消退76%~100%的时间分别为2.95±1.30和2.27±1.21个月,短于噻吗洛尔组的7.57±3.28和6.57±2.2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疗效相近,激光治疗较外用噻吗洛尔控制快、疗程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哮喘易感基因ORMDL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7216389与中国人群特应性皮炎(AD)及其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592例AD患者(AD组)和509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ORMDL3多态位点rs7216389进行基因分型和分析.结果 两组rs7216389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均无显著差异.女性群体中,rs7216389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AD诊断显著相关.rs7216389与AD同时伴发哮喘和鼻炎显著相关,基因型CC在AD同时伴发哮喘和鼻炎病例中的频率显著增高(P<0.05).rs7216389与AD发病年龄显著相关,基因型TT的AD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基因型TC或CC的AD患者(P<0.05).结论 哮喘易感基因ORMDL3的多态位点rs7216389与中国人群,尤其是女性AD及其临床表型相关.基因型CC可能是AD同时伴发哮喘和鼻炎的风险因素,基因型TT则可能与AD早期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