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土壤蛔虫卵检出率的连续监测,观察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0年期间,每年在岷县监测点整户调查1000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蛔虫、鞭虫虫卵,分析感染率;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对调查的10户土壤样品蛔虫卵计数与家庭成员蛔虫卵感染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5年期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20.31%下降到11.08%,下降44.26%;0 ~ 15岁组为高发病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散居儿童,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证实调查户土壤蛔虫卵计数与蛔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单侧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t =4.40,P<0.10).结论 2006-2010年岷县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有明显下降,但仍在当地人群保持低发病率的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2.
1995年7月对文县主要进行抽样免疫学监测,用尼龙管取血作ELISA共检测529人血清,阳性率34%(18/529),311岁儿童占941%(17/18),OD值平均109。6例有黑热病史的患者中仅1例为阳性。利什曼素皮试阳性率233%(130/559),男女之比为10∶124,<12岁各年龄组阳性率均较高,>12岁全部阴性。皮试和ELISA并作的397人中,3例(31%)均为阳性。经髂骨穿刺共检查家犬47只,其中1只为阳性(21%),将该犬骨髓液接种于金仓地鼠腹腔内,6个月后处死并检取小块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2支3N培养基中,一周后培养结果阳性。对捕捉的白蛉进行解剖鉴定,结果是中华白蛉100只(占943%)、歌乐山司蛉5只、鳞喙司蛉1只  相似文献   
3.
迭部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经102°35′-104°25′,北纬33°39′-34°20′。东邻舟曲县,北靠卓尼县,西、南两面界四川省若尔盖县。海拔1500-4000m,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700mm以上,植被较好。1992-1994年,该县洛大乡经病原检查确诊黑热病患者共1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26岁,其中1-5岁及6-10岁的各5例,余5例为15-26岁,均为藏族。分布在该乡的3个行政村。1995年对3个村77只家犬髂骨穿刺涂片镜检,查出内脏利什曼病犬8只,感染率为10.4%。调查发现1只病犬有皮肤损伤,消瘦,犬毛稀疏无光泽,面部皮肤脱屑,眼…  相似文献   
4.
1997年 6月 ,美国芝加哥大学张光朴教授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瞿靖琦研究员来本省武都县考察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VL ) ,并用诊断VL的 r K3 9免疫层析试纸条 (dipstick)检测了该县的一些 VL 病例 ,证实该法具有快速、正确诊断 VL 的效果。之后 ,我们又用张光朴教授提供的 dipstick于 1997~ 1999年在更大范围内对 VL患者和疫区内家犬进行了检测 ,结果如下。1 病例选择被测试者来自本省 VL流行区的武都、迭部、舟曲和静宁 4县共 6 0例患者。凡患者具有下列三项之一者 ,即为 VL病例。(1)骨髓穿刺涂片 (BMP)镜检查见利…  相似文献   
5.
李凡  杨俊克  陈生邦  冯宇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0):1261-1262
目的分析甘肃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甘肃省的疟疾防控策略和落实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疟疾防治工作报表,分析2000~2011年甘肃疟疾发病、人群血检和抗体阳性率、疟疾知识知晓率和人员培训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1年全省发生疟疾病例163例,其中111例为输入病例,占整个病例数的68.10%,2004年、2011年疟疾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47%、0%。2011年学生和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7%、0.33%、疟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46%、39.38%。结论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防治,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治水平,做到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是我省在疟疾防治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干预措施防止白蛉-犬接触,探索控制黑热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文县选择近5年发病率和犬数相近的19个村,以乡为单位分为3组在6~9月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铁楼乡)无干预措施;石坊乡采取的干预措施为犬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在6月和8月各一次;石鸡坝乡为采取犬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2次,同时居民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干血斑法采集干预前后血清,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rescence,IFA)法检测黑热病血清抗体。应用χ2检验分析干预前后及干预后各组间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家犬喷药组干预前检测血清抗体1 028份,阳性率为5.06%,干预后血清754份,阳性率为3.4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犬杀虫剂喷洒和悬挂药浸蚊帐组干预前检测血清抗体1 342份,阳性率为4.62%;干预后检测549份,阳性率为1.82%,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5)。干预后家犬药喷组、联用蚊帐组与对照组血清抗体阳性率χ2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15.27,P﹥0.05;后者χ2=5.12,P﹥0.05)。结论夏秋两季家犬杀虫剂喷洒能有效防止白蛉-犬接触,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降低黑热病高流行区人群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内的敦煌、山丹和民勤三县,在大沙鼠耳组织涂片上查获有利什曼原虫者分别为1.7%,7.1~15.6%和50%,对山丹的大沙鼠耳组织培养,前鞭毛体的阳性率高达84.8%。研究结果表明,三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寄生的利什曼原虫为沙鼠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Jerbilli Wang,Qu&Guan 1964。其传播媒介主要为蒙古白蛉,在民勤则安氏白蛉亦可能参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例1.女,1岁3个月.不规则发热5个月,周身出痒疹近2月,于1986年6月24日来诊.就诊前3个月因发热注封青霉素30余针无效,疑是黑热病而使用斯锑黑克2支(1200mg),病情好转.2周后全身瘙痒,头、面、胸、背、腹部及四肢皆出现小米粒大的疹子,长期不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