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疗蕈样肉芽肿性红皮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61岁,病案号6365.患者双下肢红斑33年,泛发全身13年,近日加重而就诊。患者于1963年始双下肢散发钱币大小浸润性红斑伴少量鳞屑,微痒,缓慢发展并渐增多。1980年皮疹泛发全身。多次在本所及各级医院就诊,并于就诊前在某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  相似文献   
2.
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年,我们首次完整总结出中医经络理论实质经络细胞生物场十大特点[1],其后4年,该假说相继被研究者引用[2-3],或被专业统计源网站中国知网作为推荐论文或作为引证文献[4-6].之后经络细胞生物场相关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已涉及到包括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中西药物,以及预防医学、人体环境医药学等非常广泛的领域.根据该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场相关技术,开展学术研究与理论论证工作,尽快论证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理论,并真正找到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文章将涉及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概述.内容包括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理论简介、物理场的基本概念、中医阴阳学说与波粒二项性理论、日本良导络学说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电子针灸仪的发明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超声波穴位治疗与经络一细胞生物场效应、光针灸仪的应用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生物共振技术(仪)与经络细胞生物场效应、生物共振的诊疗原理、生物共振技术在医学防治中的临床应用前景、生物共振技术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前景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证明受试制剂的缓释特征,评价其与参比制剂泛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次给药试验四阶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制剂250、375、750 mg 三剂量组及参比制剂 750 mg 组;多次给药试验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12例受试者单次口服泛昔洛韦缓释胶囊250、375、750 mg 后,Cmax分别为(0.31±0.06)、(0.51±0.09)、(1.0±0.16) μg/mL,tmax分别为(4.4±1.8)、(4.0±1.4)、(4.3±1.8) h,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6.9±1.3)、(7.3±1.0)、(7.6±0.7) h,AUC0-24分别为(3.3±0.8)、(5.2±1.1)、(11.3±1.4)μg·mL-1·h;普通片 750 mg 给药后,Cmax为(3.81±0.38) μg/mL,tmax为(1.2±0.6) h, MRT为(3.3±0.4) h,AUC0-24为(13.7±1.5) μg·mL-1·h.缓释胶囊单次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1.96±2.54)%,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当.10例受试者每日口服 750 mg 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和普通片 3 d 后缓释胶囊和普通片血药浓度均已达稳态,Cmin分别为(0.32±0.13)、(0.16±0.04) μg/mL.达稳态后的Cmax分别为(0.71±0.14)、(1.67±0.44) μg/mL,Cav分别为(0.44±0.09)、(0.56±0.13) μg/mL,波动度DF分别为(90±26)%、(270±59)%.缓释胶囊谷浓度明显高于普通片,波动度则明显小于普通片.结论: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具有明显缓释特征,并与普通片生物利用度相当.  相似文献   
4.
5.
我们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六神软膏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患者39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入选39例均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院)门诊临床确诊为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愈变应性血管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2岁,因双小腿溃烂,部分皮损创面坏死、结痂,伴膝关节肿胀、疼痛4年余,根据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诊断为坏死性变应性血管炎合并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改善,并于2个月后好转出院,院外继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后获临床痊愈。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侵犯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帮助量化中药辨证配方.方法 采用德国MORA-Sup生物共振仪药物模式将中医辨证选药类别中所有中药进行有效性筛选.结果 频次较高的前八位药:防风、生甘草、黄芪、当归、茯苓、荆芥、白术、蝉蜕,这些都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与传统方药"玉屏风散"非常接近.结论 生物共振技术中药筛选与传统中医用药基本吻合.对量化中医用药提供了一种数据化方法 .  相似文献   
8.
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疗效,我们于2010年6-7月应用该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2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选择 本院门诊临床确诊为湿疹的患儿,共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4.24±3.82)岁,其中年龄<1岁者5例,1~3岁6例,4~6岁5例,7~12岁9例;病程1 d至6年,平均病程(6.00±14135)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0例,>1年者4例.未接受过任何治疗6例,其余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软膏及炉甘石洗剂.皮损分布于四肢为主的16例,其中波及颈部的1例,波及躯干的2例;肩颈部7例,其中1例波及躯干;臀部2例.单块皮损面积从甲盖到钱币大小不等.亚急性湿疹6例,慢性湿疹19例.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疗效,我们于2010年6-7月应用该软膏治疗婴幼儿湿疹2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选择 本院门诊临床确诊为湿疹的患儿,共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4.24±3.82)岁,其中年龄<1岁者5例,1~3岁6例,4~6岁5例,7~12岁9例;病程1 d至6年,平均病程(6.00±14135)个月,其中病程<1个月者10例,>1年者4例.未接受过任何治疗6例,其余均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软膏及炉甘石洗剂.皮损分布于四肢为主的16例,其中波及颈部的1例,波及躯干的2例;肩颈部7例,其中1例波及躯干;臀部2例.单块皮损面积从甲盖到钱币大小不等.亚急性湿疹6例,慢性湿疹19例.  相似文献   
10.
正常儿童和老年人前臂内外侧皮肤电阻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常儿童皮肤与老年人光老化皮肤电阻值水平差异。方法研制皮肤表面电阻值测定仪,对照检测41例12岁以下儿童与25例60岁以上的人群组前臂皮肤自然光暴露侧和非光暴露侧部位皮肤表面电阻值。结果前臂光暴露部位皮肤电阻值显著高于非光暴露部位电阻值(P<0.001),且老年组电阻值显著高于儿童组(P<0.001)。结论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皮肤电阻值不同,皮肤电阻值与年龄的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