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9岁,因颜面部及双足背包块4个月就诊于西南医院皮肤科.患儿于2007年11月初出现双侧膝、踝及腕关节肿胀,伴痛,面部和双足背出现包块,迅速增至鸡蛋大小,边界不清,质地偏硬.  相似文献   
2.
目的: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治疗斑秃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用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治疗100例斑秃患者,并分别选择其中53例和30例作去炎松组和空白组自身对照。结果: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去炎松组和空白组治愈率分别为75%、51%、10%,有效率分别为97%、72%、30%,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去炎松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斑秃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科1950-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拟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棘层松解的阻断作用,探讨天疱疮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制备出小鼠抗天疱疮抗体,在体外天疱疮器官培养基础上,采用病理学及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及时相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阻断效果。结果 抗天疱疮抗本在体外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少天疱疮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结合,小剂量时能减轻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程度,大剂量时则能基本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结论 抗天疱疮抗体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轻或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复方治银霜对鼠尾鳞片表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艳  钟白玉  叶庆佾 《重庆医学》1999,28(4):309-310
复方治银霜是我院研制的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新型制剂,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为了探讨其作用机理,现将采用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药物来源:我院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复方治银霜,主要成份为喜树碱、昆明山海棠等。1.2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提供小白鼠,昆明种,雌雄不拘,体重20~30g。1.3方法:1.3.1首先筛选鼠选部位,作为银屑病动物模型,从鼠尾根部开始,连续切取1cm长鼠尾三段,作普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角朊细胞(KC)情况,以选择近似银屑病病理改变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色素性扁平苔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色素性扁平苔藓。患者男,20岁。躯干及四肢出现褐色斑疹半年余,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褐色斑疹和斑片,部分呈条索状,部分皮损肥厚、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色素性扁平苔藓。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的表达,评价其与迟发型药物变态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按2×106细胞/孔种植于24孔板,给予致敏药物刺激,培养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染色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分子的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阳性、CD69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1±0.18)%、(0.33±0.13)%、(0.12±0.06)%,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分别为(0.38±0.28)%、(0.35±0.12)%、(0.14±0.08)%,刺激前后无明显差异,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07a阳性、CD69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刺激前的比例分别为(0.45±0.25)%、(0.31±0.12)%、(0.15±0.07)%,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经致敏药物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69阳性、CD107a阳性、CD107a与CD69双阳性细胞表达比例明显增高[分别为(9.01±2.91)%、(1.78±0.76)%、(0.74±0.19)%],和健康对照组、药疹未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致敏药物浓度的增加,CD69和CD107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致敏药物刺激后CD69、CD107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主因阴囊结节2个月,于2008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个月前阴囊发现一黄豆大小皮下结节,无明显不适,未处理。半月前结节明显增大、红肿。否认局部外伤、用药史及系统性疾病史。皮肤科检查:左侧阴囊见一花生米大小淡红色结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中央未见脐凹,质中(图1)。其他部位未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主因头皮多发结节和囊肿渐增大、增多35年,于2013年10月14日就诊。患者于1978年9月起枕部出现一粟粒大小的肤色结节,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及处理。此后结节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且头顶部出现类似结节,无破溃、糜烂、渗出,无明显痒痛。于1981年曾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下囊肿,未予处理。此后头皮结节缓慢增多、增大。自1997年起,皮损生长较前加快,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及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结果 10^3U/ml的TNF-α能显著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且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反应不同,当TNF-α浓度增至10^4U/ml,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却未进一步减少。结论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TNF-α下向调节胶原合成作用的反应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