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色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色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的特征及意义。方法 采用CD45/N散射(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法进行三色或四色流式细胞术的细胞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的检测。结果 按免疫表型的特征可将AL分为4类: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AUL)(2.7%)、单表型急性白血病(63.1%)、表达某一系列抗原为主的AL(28.9%)、急性混合性白血病(HAL)(5.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主要表达CD13(96.2%)、CD33(92.3%)、MPO(80.8%),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主要表达cCD79a(100%)、CD19(87.5%)、CD10(75%)。2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全部表达cCD3、CD7。结论 多色流式细胞术进行AL免疫表型分析,对白血病的准确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钙(Ca)、护骨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9例HDCP患者(补Ca组29例,未补Ca组20例)、16名正常妊娠妇女和15名健康育龄妇女Ca、OPG和RANKL的水平。结果HDCP组血清Ca、OPG、RANKL水平与正常妊娠组及育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DCP组中未补Ca组血清Ca、OPG、RANKL水平与补Ca组及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CP患者Ca、OPG及RANKL水平明显异常,孕妇妊娠中晚期维持血清中Ca浓度非常重要,通过联合检测孕妇血清中Ca、OPG及RANKL可预防HDC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骨髓中出现多核浆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骨髓穿刺涂片常规分类计数浆细胞百分比并观察是否出现多核浆细胞;速率散射浊度法检测血清各型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的原发疾病分布在骨髓中出现和未出现多核型浆细胞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前者骨髓浆细胞百分比[(7.1±4.6)%]、血清IgA水平[(5.4±3.0) g/L]及患者年龄[(50.7±13.7)岁]明显高于后者[(4.9±2.6)%、(3.0±1.78) g/L、(39.8±16.0)岁],P<0.05);前者血清IgG[(20.1±14.0) g/L]、IgM[(2.0±1.0) g/L]、总Ig水平[(27.5±14.7) g/L]及A/G比值(0.9±0.5)与后者[(17.6±9.4) g/L、(1.9±1.1) g/L、(2.3±9.8) g/L、0.9±0.4]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骨髓中出现多核浆细胞的患者血清IgA水平,骨髓浆细胞数明显高于骨髓浆细胞形态正常者的水平,提示机体免疫防御机能尤其是粘膜防御功能增强.而且这种细胞生物学异常现象更易出现在年龄高的患者中,推测可能与疾病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4.
败血症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败血症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败血症患者的4项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将败血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病期组和恢复期组、革兰阴性杆菌组和革兰阳性球菌组并分别比较这4项参数。结果败血症患者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发生明显变化,PLT、PCT显著降低而MPV、PDW明显增高,这一变化在重症患者中尤为显著并且与病情的转归密切相关。另外,不同病原菌所致的败血症,血小板及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及相关参数既可作为辅助诊断败血症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反映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儿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Yq"F)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区间。方法收集STA—Compact检测系统检测的术前凝血功能检查资料,通过对住院病史的查阅,将有出血史和血液疾病史及有心肺和肝肾疾病史的患儿资料排除在外,以接受择期非感染手术的1d-18岁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检查前2周未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共4166例儿童样本符合要求,纳入分析。将所有儿童按年龄分为≤30d组、31d-1岁组、2—6岁组、7~14岁组和15~18岁组。应用SPSS17.0软件对儿童AFIT和P,r参考区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APTT和PT值均无性别差异。≤30d组与31d~1岁组、2~6岁组与7—14岁组Am结果以及2.6岁组与7~14岁组胛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建立了基于STA—Compact检测系统的新生儿和儿童的APTT和PT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草分枝杆菌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肌注草分枝杆菌注射液加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对照组(50例)单纯口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疗程3个月,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及T细胞亚群变化.治疗组治疗前后CD3、CD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第1个月、2个月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第3个月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停药1个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草分枝杆菌可以提高患者T细胞功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通过传统的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测序分析等策略,迄今已有超过3 000种单基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的遗传病因得以阐明[1],但目前人们仍对约3 500种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缺乏了解。同时,患者数量及家系过少、疾病外显不完全、疾病遗传异质性及患病个体显著降低的生育能力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分析策略发现、鉴定疾病基因的能力和效力[2]。虽然每一种单基因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在女性青春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13名10~14岁女生体重、身高、血清瘦素、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测定,并分组统计,评价相互关系。结果:随着青春期的临近,血清瘦素水平逐步上升,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r=0.816,P<0.01)、LH(r=0.620,P<0.01)、FSH(r=0.489,P<0.01)呈正相关,与E2呈负相关(r=-0.493,P<0.01)。结论:瘦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女性青春期发育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状态检测.分析这两个指标与其他预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细胞凋亡状态的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ER、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c-erbB-2检测.结果 49例原发性乳腺癌中,异倍体肿瘤占61.2%(30/49),ER阳性占51.0%(25/49),PR阳性占53.1%(26/49),EGFR阳性占12.2%(6/49),c-erbB-2阳性占30.6%(15/49),出现腋淋巴结转移者占44.9%(22/49).原发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率为(5.60±1.21)%.高S期细胞比例(SPF)组肿瘤标本增殖指数(PI)明显高于中SPF组,而细胞凋亡率、DNA指数(DI)、G1峰变异系数(G1CV)、G2/M期百分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在不同倍体、不同水平SPF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二倍体原发性乳腺癌标本ER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倍体标本.而腋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则相反.低、中、高SPF组间乳腺癌标本PR、EGFR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F与原发性乳腺癌细胞EGFR的表达及G3/M期细胞比例有关;DI与PI有关;细胞凋亡率与PR的表达有关.ER与PR、EGFR与c-erbB-2的表达相关.尤其ER与PR两者间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二倍体和异倍体原发性乳腺癌EGFR表达和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是不同的;各水平SPF组间PR、EGFR的表达明显不同;SPF与EGFR的高表达、高凋亡指数与PR的表达具有相关关系.因此,将细胞周期分析和凋亡检测与其他临床常用的乳腺癌诊断指标进行联合应用,将有助于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方法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标本用B、C两种试剂重检;对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重做HBsAg;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肝特殊模式的HBV DNA。结果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10种,145例;分为“12”同时阳性和“3”阳性、“1”阴性两个模式组;用B、C两种试剂复检的结果同A试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检测“35”模式的HBsAg,阳性率分别提高到75.0%和80.0%,与其HBV DNA的阳性率(74.0%)相一致。结论 不同厂家试剂对乙肝特殊血清学模式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35”模式标本一步法试剂检测HBsAg漏检率高,用倍比稀释或二步法重检可提高HBsAg的阳性率,应结合HBV DNA的检测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