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野苋菜花粉在南昌地区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在1996年11月21日-2000年3月1日期间,选择了632例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病人,用野苋菜花粉及春、夏、秋、冬四季花粉的提取液做皮试,并测定它们的总IgE,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野苋菜花粉皮试阳性为358例,阳性率为56.64%;春季花粉阳性为308例,阳性率为48.73%;夏季花为阳性为316例,阳性率为50.00%;秋季花粉阳性为346例,阳性率为54.75%;冬季花粉阳性为342例,阳性率为54.11%。皮试总阳性率为52.85%。野苋菜花粉皮试阳性和阴性的患间的总IgE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野苋菜花粉是南昌地区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应变原,野苋菜花粉皮试应作为南昌及其周围地区过敏性疾病的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阶段是专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南昌市中心气传花粉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明南昌市中心气传致敏花粉的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规律,提高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方法:2000年4月--2001年4月期间采用Durham重量法进行为期一年的气传花粉调查,分析其飘散规律。结果:全年都有气传花粉的飘散,存在两次高峰,其一为三、四月,占17.24%及9.15%,以松科、柏科、杉科、桑科及柳属为主;其二为九、十月份,占18.13%及38.52%,以豚属、蒿属、禾本科、藜苋科及Lu草属为主。结论: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野苋菜花粉与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野苋菜花粉在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1996-2000期间,选择了213例临床诊断为过敏性哮喘的患者,用野苋菜花粉及春、夏、秋、冬四季花粉的提取液做皮试,并测定患者的总IgE。结果:野苋菜花粉是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的主要变应原,野苋菜花粉皮试阳性和阴性的患者间的总IgE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野苋菜花粉皮试应作为南昌及其周围地区过敏性哮喘的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野苋菜花粉在南昌地区过敏性皮炎中的作用情况.方法选择170例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的病人,用野苋菜花粉及春、夏、秋三季花粉的提取液做皮试,并测定它们的血清总IgE.结果发现野苋菜花粉是南昌地区过敏性皮炎的重要变应原,野苋菜花粉皮试阳性和阴性的患者间的总IgE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野苋菜花粉皮试应作为南昌及其周围地区过敏性皮炎的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6.
臭牡丹根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臭牡丹属马鞭草科植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臭牡丹具有抗炎,抗肿瘤,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兴奋子宫圆韧带肌电作用与激动α肾上腺受体有关,关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少.目的通过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臭牡丹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的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赣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白鼠120只,体质量(20±2)g,由赣南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干预50只小白鼠用于扭体法实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氨基比林0.1 g/kg组,吗啡0.01 g/kg组,臭牡丹提取物20 g/kg组,臭牡丹提取物40 g/kg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给药,40 min后腹腔注射6 mL/L乙酸溶液(10 mL/kg),5 min后开始观察小鼠扭体数和扭体抑制率,共观察10 min.40只小白鼠用于热板法实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0.01g/kg组,臭牡丹提取物20 g/kg组,臭牡丹提取物40 g/kg组,每组10只,经腹腔注射给药后即刻置于热板金属表面,温度控制在(55±0.5)℃,分别记录给药后15,30,60 min痛阈值.30只小白鼠用于对抗纳洛酮的热板法实验,随机分为纳洛酮0.04 g/kg+吗啡0.01 g/kg组,纳洛酮0.04 g/kg+臭牡丹提取物40 g/kg组,纳洛酮0.04 g/kg+生理盐水组,经腹腔注射给药,记录给药后15,30,60,90 min痛反应时间值.主要观察指标①小白鼠扭体次数和扭体抑制率.②痛反应时间.③纳洛酮对抗后,痛反应时间.结果120只小白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扭体次数和扭体抑制率通过腹腔注射臭牡丹提取物20和40 g/kg后小白鼠的扭体次数为2.4±2.5,0.6±1.7,它们对6 mL/L乙酸溶液引起的疼痛反应的抑制率为93.3%,98.3%.②热板法实验给药后15,30,60 min的痛阈值给予臭牡丹提取物20 g/kg后15,30,60 min痛阈值为[(121.2±98.7)s,(191.2±78.6)s,(133.1±91.1)s];给予臭牡丹提取物40 g/kg后15,30,60 min痛阈值为[(233.9±70.4)s,(219.6±78.2)s,(218.3 ±92.6)s],均高于生理盐水组[(13.7±15.2)s,(9.7±12.5)s,(22.1±15.6)s](P<0.01~0.001).③在纳洛酮对抗吗啡的实验中,吗啡0.01 g/kg+纳洛酮0.04 g/kg组给药后15,30,60 min的痛域明显小于臭牡丹提取物40 g/kg+纳洛酮0.04 g/kg组[(1.7±5.2)s,(124.9±79.4)s,P<0.001;(6.4±8.6)s,(139.3±72.9)s,P<0.001;(21.8±34.0)s,(137.9±60.8)s,P<0.001].结论臭牡丹的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这种镇痛作用不是通过激动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效应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豚草花粉变应原蛋白进行分析、鉴定与纯化。 方法:提取豚草花粉粗提液,SDS-PAGE分离其蛋白组份并测定分子量,Western-blotting鉴定其变应原组份,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对花粉变应原进行初步纯化和免疫印迹鉴定。 结果:豚草花粉有30条蛋白带,其中主要条带有9条,70kDa、40kDa为其特异性变应原。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豚草花粉相对分子量为40 kDa的变应原主要分布在Ⅰ峰。 结论:豚草花粉粗提液中主要变应原为 70 kDa、40kDa蛋白组份。  相似文献   
8.
芽管试验法与琼脂扩散法同步筛选抗白念珠菌中草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从中草药中筛选有效的抗白念珠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芽管试验法对130种中草药进行同步筛选。结果:应用芽管试验法筛选的有效药物有31种,应用琼脂扩散法筛选的有效药物有21种,其中两种方法均有效的有14种。结论:琼脂扩散法与芽管试验法同步筛选是抗白念珠菌中草药筛选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厚度对动物致病性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发现多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具有荚膜结构,荚膜与该菌的毒力是否有关?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对动物的致病差异,验证荚膜是否是该菌的毒力因子,并分析不同菌株对动物致病性与荚膜厚度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5—05/06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用BALB/c小鼠120只,健康成年家兔72只。白假丝酵母菌:中央标准菌株(菌号:CCCMC1a),国际标准菌株(菌号:ATCC 14053),分离培养的4株临床菌株暂行自编菌号为C1—1,C1—2,C1—3,C1-4。 方法:将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CCCMC1a,ATCC14053,C1—1,C1-2,C1—3,C1-4组,每组小鼠20只,家兔12只。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h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5mL/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注射后6h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记录动物发病时间、死亡时间及死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观察。②Hiss荚膜染色镜检,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厚度(n=40),比较各菌株荚膜层厚度均值。 结果:①与C1-1,C1-3,CCCMC1a,ATCC 14053相比,C1—2和C1—4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②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菌株和动物种属不同而存在差异(P〈0.05—0.01)。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较小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宽厚;C1—1,C1-2,C1—3,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分别比同种属CCCMC1a,ATCC 14053组宽厚,其中C1-2,C1—4组兔肾感染灶的菌细胞及鼠腹腔内菌细胞的荚膜最为宽厚。结论:白假丝酵母菌C1-2和C1-4菌株对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们的荚膜比其他菌株更宽厚。初步验证了荚膜可能是白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子,荚膜的宽厚与动物致病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