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波长1 064nm的Medlite C6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患者94例,每次治疗间隔6个月。根据皮损特点选择相应的参数进行治疗,半年后观察疗效。结果:94例患者,其中治疗2次者6例,治疗3次者12例,治疗4次者16例,治疗5次者47例,治疗5次以上者13例。5次总治愈率86.2%,总有效率100.0%。21例(22.3%)患者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半年内基本消退,无瘢痕形成。合并黄褐斑者较单纯颧部褐青色痣者在治疗后更容易留下色素沉着。结论: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口服斑秃丸对斑秃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斑秃与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及斑秃丸对斑秃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12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水平及120例不同病期(活跃期、静止期)、不同脱发面积斑秃患者口服斑秃丸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 斑秃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脱发面积显著相关;斑秃活跃期血浆内皮素水平较静止期显著增高;口服斑秃丸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静止期血浆内皮素较活跃期显著下降.结论 斑秃的发生、发展及病情的转归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密切相关;斑秃丸可能通过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减少或抑制了血浆内皮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L-31在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相关性。方法 2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与2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或非刺激状态下,应用实时PCR方法分析IL-3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gE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IL-31 mRNA与IgE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表达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23.2倍(P < 0.01)。特应性皮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受SEB刺激后IL-3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特应性皮炎组IL-31表达增加更显著,是对照组的20.44倍。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中位数为260.05 IU/mL(范围5.9 ~ 1131.01 IU/mL),对照组为17.7 IU/mL(范围5 ~ 140.7 IU/mL),两组比较,P < 0.01。IL-31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 = 0.07,P > 0.05;r = 0.22,P > 0.05)。结论 IL-31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依赖血清IgE;SEB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快速表达IL-31,是IL-31产生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4.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致病毒素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表皮剥脱毒素是引起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者皮肤剥脱的直接原因。该病的临床表现型与毒素血清分型相关。表皮剥脱毒素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作用于表皮颗粒层,特异性结合并水解桥粒芯糖蛋白1,从桥粒芯糖蛋白1的胞外区EC3和EC4之间劈开谷氨酸381-X肽键,从而形成表皮内大疱。此外,表皮剥脱毒素还可能作为超抗原参与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曲安奈德及疤克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O月-2011年5月,笔者科室应用强脉冲光联合曲安奈德及疤克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30例,年龄19-52岁,病程1-16月,强脉冲光及曲安奈德治疗间隔期为2个月,治疗次数3-5次,治疗间隔期外涂疤克软膏。结果:30例患者平均治疗4.3次,根据疗效评定标准,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结论:强脉冲光联合曲安奈德及疤克软膏治疗增生性瘢痕,治疗间期长,次数少,在瘢痕治疗的美容效果以及远期稳定性方面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是瘢痕美容修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5例活动期SLE患者、27例缓解期SLE患者及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IgG-AECA及其滴度.结果 IgG-AECA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6.00%、22.22%及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IgG-AECA滴度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IgG-AECA滴度与SLE病情活跃有一定相关性,可尝试作为判断疗效及SLE病情活动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ET)所引起的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为特征的皮肤疾病.该病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且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约3%~4%.1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28例SSSS患儿,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分泌表皮剥脱毒素(ET)的主要类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108株金葡菌分离自SSSS(36例)、脓疱疮(36例)及皮肤脓肿(36例)。用多重PCR法测定致病金葡菌菌株产ETA、ETB、ETD基因型,Kirby-Bauer纸片法检测其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6株来源于SSSS的金葡菌 100% (36/36)为产ET菌株,其中单产ETA 2株(6%),ETB 7株(19%),兼产ETA和ETB 27株(75%)。来源于脓疱疮的36株金葡菌78% (28/36)为产ET菌株,单产ETA 5株(14%),兼产ETA和ETB 23株(64%),未发现单产ETB金葡菌。而分离自皮肤脓肿的36株金葡菌仅2.8%(1/36)产ET,为兼产ETA和ETB菌株。108株金葡菌均未检测到ETD。金葡菌产ET的型别分布在三组疾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9.4,P < 0.01),且分离自SSSS的金葡菌株产ET的比例明显高于脓疱疮组(χ2 = 9.0,P < 0.01)和脓肿组(χ2 = 68.1,P < 0.01)。三组病例的致病金葡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大环内酯类及克林霉素高度耐药,但对头孢类抗生素均敏感。脓肿组发现2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株(MRSA)。结论 SSSS及脓疱疮患儿的致病金葡菌主要为产ET菌株,并以兼产ETA和ETB菌株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