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黄杆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产生 β 内酰胺酶的机制。方法 :质粒和染色体抽提以市售试剂盒进行 ;黄杆菌产 β 内酰胺酶用纸片法定性 ;质粒和染色体上 β 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用PCR法 ;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纸片法定性显示该菌产 β 内酰胺酶 ;经PCR和产物序列分析表明其染色体和质粒上均有 β 内酰胺酶PSE 1基因的表达。结论 :该多重耐药株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 1基因所决定。烧伤创面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机制的研究@夏培元$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  相似文献   
2.
甘草大戟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文权  罗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804-6805
背景:甘草与大戟配伍,属中药“十八反”传统禁忌。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相反、相畏中药使用后并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甚至部分相反药配伍,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能提高疗效。目的:探讨中药十八反中甘草与大戟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室完成。采用Wistar大鼠共20只,雌雄各半。将实验动物分为甘草组、大戟组、甘草加大戟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5只。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服药剂量、方法、时间及检测指标等均同实验组。甘草组、大戟组、甘草+大戟组:给药均采用灌胃法,药物剂量按0.2mL/10g计算,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服7d。用药7d后断头取血检测肝功、肾功及心肌酶谱。同时取肝脏、肾脏及心脏组织作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甘草、大戟同用对大鼠肝功能、心肌酶谱、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甘草+大戟组大鼠血谷丙转氨酶水平[(1465.3&;#177;140.0)nkat/L]明显高于对照组、甘草组、大戟组[(625.1&;#177;60.0),(723.5&;#177;70.0)。(1310.3&;#177;131.7)nkat/L](t=47.16~54.99,P&;lt;0.01)。甘草+大戟组大鼠血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均较对照组、甘草组及大戟组高(t=55.64~91.85,P&;lt;0.01)。各组大鼠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单纯大戟对动物肝功能有一定影响,但配伍甘草后对肝功能影响加重;甘草加大戟对大鼠心功能有明显影响,对肾功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开课的护理本科教学班设为观察组(n=20),采用课堂教学与雨课堂平台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2018年同期开课、学生数量相同、实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班设为对照组(n=20)。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班次学生的研讨课、模拟授课和课终理论考核成绩及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学生的模拟授课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834),观察组学生的研讨课成绩[91.18±1.20](t=3.09,P<0.05)和课终理论考试成绩[78.63±6.28](t=3.33,P<0.05)高于对照组,且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t=-3.33,P<0.05)、发现问题能力(t=-2.17,P<0.05)、独立思考能力(t=-2.53,P<0.05)、知识整合能力(t=-3.86,P<0.001)、自主学习能力(t=-3.12,P<0.05)及对护理教师角色功能的认同感(t=-2.53,P<0.05)、主动学习的意识(t=-3.13,P<0.05)和终身学习的态度(t=-4.46,P<0.001)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4.
罗羽  刘丹  胡玲英  石磊磊  高峰 《全科护理》2021,19(26):3736-3738
总结创伤中心1例基于协同护理模式下的多发伤患儿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启动创伤中心流程,开启绿色通道,成立协同护理团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预防低血容量休克;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导管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患儿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第11天恢复良好,转入急诊外科病房,14 d后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5.
正小血管或微血管吻合的有效方法是血管外科和显微外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小血管管径小、管壁薄、弹性弱、易塌陷且不易固定,吻合时不易看清管腔。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作为吻合小血管时的柱状支架,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7.
2002-2003年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院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共68株,细菌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法;ESBLS菌株鉴定用复合纸片表型确证法。结果6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氨培南以外的14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的前5位依次为氨苄西林(10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9.4%)>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67.6%)>头孢噻肟钠(58.8%)>庆大霉素(47.0%)。产ESBLS菌株检出率41.2%(28/68),产酶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ESBLS株。结论院内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常表现多重耐药,产ESBLS株耐药水平高并合并有其他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对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不断扩展。诚然,现在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比以前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类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生命之谜的魅力应用依然吸引着生物学家们竭尽智力去不懈探讨。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开展,为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此项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也引发了不少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罗羽  邓洁  王仙园  杨云青 《护理研究》2013,(11):3587-3589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属还原型辅酶Ⅱ依赖的醛-酮还原酶家族,定位于细胞质,是机体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多元醇通路的第一个作用酶和限速酶,在哺乳动物各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在人类的肾髓质中表达最高.AR的异常激活和高表达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获证实.最近研究又进一步表明,即使正常生理情况下,在AR表达与活性都不高的部分组织中,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仍可极大上调AR的表达与活性,这充分说明AR在特定环境和场合下的重要作用;AR还被发现可能参与渗透调节、糖脂代谢失衡、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形成,甚至与某些癌症的转移和耐药性产生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极大开阔护理研究视野的同时也提供了拓展护理研究新空间的机会,值得护理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