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流行于我国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之一.我国主要见于福建、广西和广东地区,现报告湖北地区首诊艾滋病并发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背部皮肤脓肿.患者男,37岁.背部皮肤起一肿块,反复流脓3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酵母样厚壁孢子.脓液涂片直接镜检见大量圆球形、折光明显的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出淡黄色奶酪样菌落,依据该菌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口服伊曲康唑治疗1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人中性粒细胞吞噬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白念珠菌后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两者杀菌能力的差异。 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通过ROS探针(DCFH-DA)、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后,中性粒细胞内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上述2种真菌孢子的杀菌率。 结果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中性粒细胞60 min后,申克孢子丝菌组中性粒细胞内ROS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平均荧光强度159.67 ± 11.34),并显著高于白念珠菌组(112.22 ± 9.66),经LSD-t检验,P < 0.01;而作用120 ~ 180 min后,胞内ROS表达水平(120 min为89.01 ± 9.81;180 min为57.63 ± 8.46)迅速下降,显著低于白念珠菌组中ROS的同期表达水平(120 min时为110.25 ± 7.28;180 min时为109.98 ± 9.00,经LSD-t检验,120 min时P < 0.05,180 min时P <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ROS主要表达于吞噬上述真菌孢子的中性粒细胞中,并被募集到被吞噬的部分孢子表面。中性粒细胞对申克孢子丝菌180 min杀菌率(19.21% ± 3.68%)亦显著低于其对白念珠菌孢子的杀菌率(26.63% ± 4.97%),经LSD-t检验,P < 0.01。 结论 中性粒细胞吞噬上述2种真菌孢子后,胞内ROS呈明显的差异性表达。与白念珠菌相比,中性粒细胞内ROS水平的迅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杀伤效能。 【关键词】 孢子丝菌属; 念珠菌,白色; 中性白细胞; 活性氧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3岁,由于外伤引起左前臂起红斑脓疱,并缓慢扩大.刮取脓疱直接镜检见大量酵母样孢子.多次培养见淡紫色羊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显微镜下见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生帚状支及大量柱状或分散柱状排列的椭圆形、近球形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真皮中层大量小型酵母样孢子.鉴定为淡紫拟青霉.体外药敏试验示其对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由淡紫拟青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采用特比萘芬口服及外用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2 3岁 ,已婚。全身起水疱伴发热 10天 ,全身起红疹 1天。患者 10天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起水疱 ,伴发热、咳嗽 ,外院予病毒唑静滴 ,效果不佳。水疱逐渐增多 ,延及躯干、四肢 ,外院以“水痘”收入院 ,予白霉素、环丙沙星、干扰素等治疗 8天 ,症状未减。 1天前耳后、面部突起红疹 ,并泛发全身 ,微痒 ,伴咳嗽、咽痛、发热 (T 3 9.3℃ ) ,结膜充血 ,流涕 ,肢软乏力 ,食欲差。遂转诊我院 ,我院以“水痘”收入院。既往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否认麻疹疫苗接种史和麻疹史。体检 :T3 9 .3℃ ,P 10 4次 /min ,R 2 5次 /m…  相似文献   
6.
裴氏着色芽生菌致下肢皮肤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3岁.右下肢条带状排列损害,反复起疹30余年.损害由结节和暗红色浸润斑块覆污秽色痂组成,部分损害表面有黑点.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可见褐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为裴氏着色芽生菌.体外真菌药敏试验显示对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敏感.联合应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辅以手术切除和局部热疗.治疗10个月后,脓性分泌物消失,皮损面积缩小,治愈部位留下色素沉着.对着色芽生菌病联合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口服,辅以红光热疗及手术切除,综合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3岁,由于外伤引起左前臂起红斑脓疱,并缓慢扩大.刮取脓疱直接镜检见大量酵母样孢子.多次培养见淡紫色羊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显微镜下见直立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轮生帚状支及大量柱状或分散柱状排列的椭圆形、近球形小分生孢子.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真皮中层大量小型酵母样孢子.鉴定为淡紫拟青霉.体外药敏试验示其对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由淡紫拟青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采用特比萘芬口服及外用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分离自患者不同部位的须毛癣菌临床株进行种内分型研究,比较不同靶位对须毛癣菌复合体的鉴定效能。方法 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近3年临床分离的须毛癣菌48株,经形态学观察和尿素酶试验进行表型鉴定。分别以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28S rDNA)D1?D2区为靶位,PCR扩增ITS区和D1?D2区后对产物进行测序,联合应用Clustal X2和MEGA 6.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度法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遗传进化树。结果 ITS树提示,受试菌株和趾间毛癣菌聚类在同一主支的概率为92%,D1?D2树无法有效区分癣毛癣菌昆克变种和趾间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形态多变,可表现为羊毛型、绒毛型、乳皮型、粉末型和颗粒型。结论 ITS区可将须毛癣菌鉴定到种水平,其鉴定效能优于D1?D2区,形态学方法不能作为其种内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5岁.面部红肿2个月,至我科门诊,诊断为血管性水肿,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入院后查肺部增强CT,考虑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后出院至肿瘤医院进一步诊断为小细胞肺癌,行第一次化疗后,面颈部肿胀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多年来尚缺乏有效而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实践表明中医药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着较为确切的疗效,现对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