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患者女,57岁,因右侧乳头乳晕糜烂渗液3年,于1984年5月来诊。患者于1981年3月发现右乳头有红斑,局部潮湿,自此皮损渐扩展到乳晕,破溃并有粉红或乳白色液体外渗,结痂。不痛不痒,按湿疹治疗无效。体检:以右乳头为中心见4cm×4cm鲜红色浸润性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诊断颈部动脉夹层常见影像学征象的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放射介入收治的58例经DSA诊断为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320排CTA与DSA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与传统的DSA检查结果相比,对照分析CTA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能力。结果发现CTA显示双腔征为67% (4/6),血管狭窄为94% (33/35),内膜瓣为85%(22/26),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显示血管闭塞及夹层动脉瘤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20排CTA作为一项有效、简便及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可较清晰的显示颈部动脉夹层的多种影像学征象,对颈部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337例接触性皮炎湿疹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辨敏”牌20种标准抗原,对337例接触性皮炎、湿疹的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选择50例健康者作对照。接触性皮炎组136例,对一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79例,阳性率58.09%,硫酸镍是其主要的致敏原。湿疹组201例,对一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85例,阳性率42.29%,氯化钴是其主要的致敏原。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6%。结论:接触性皮炎和湿疹对斑试抗原的敏感性高于健康对照组,接触性皮炎与湿疹的主要致敏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Acaseofbullousepidermolyticandatrophictypeofdermatitismedicamentosacausedbyanti-measlesvaccination患儿,男,1岁半。因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水疤、糜烂伴疫痒4天入院。患儿子1996年间月23日下午间点注射麻疹疫苗,当晚22点口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且逐渐增多,3日后扩展至全身,并出现水疮、糜烂及渗液,尤以口胶粘膜、包皮及肛周明显。无发热。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智力发育正常。约半年前曾注射过1次麻疹疫苗。入院检查:T368℃,P70次/分,R16次/分,胜门川0wa。神志清、哭闹不安,心肺肝肾物理检查末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7年6月~2000年6月用疣萎平(0.5%鬼臼毒素酊剂,第一军医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研制)治疗尖锐湿疣378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发生在生殖器或肛周部位,具有典型临床特征的尖锐湿疣患者378例,均来自我科门诊,男219例,女159例,年龄19~67岁,病程5天~8个月,绝大部分患者有婚外性行为,在用疣萎平治疗前,部分患者曾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6.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发生在青年,故部队战士发病率较高,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繁多,目前尚无统一公认的满意疗法,近年来随着微循环学说的兴起,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本文目的在于探讨血管扩张药烟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效果。经临床试验获得一定的近期效果。现将34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海玲  王之平  王君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65-106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51例行颅脑及颅颈联合CTA检查发现的的10例永存动脉[永存三叉动脉(PTA)8例,永存舌下动脉(PHA)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永存动脉的发生率、CTA表现及合并其他脑血管异常的情况。结果:PTA的发生率为0.41%(8/1951)。PHA的发生率为0.10%(2/1951)。PTA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按Saltzman分型显示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例。2例PHA分别于C1、C2水平从颈内动脉发出,均向后内弯曲穿过扩大的同侧舌下神经管,与基底动脉形成吻合,吻合处下方的基底动脉萎缩,后交通动脉缺如。PTA吻合口下方基底动脉和(或)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PTA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同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发育不良1例;PTA合并烟雾病及其侧枝血管动脉瘤形成1例。PHA合并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结论:16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及其合并的脑血管异常情况,并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编入TIA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均行常规CT和CT血管造影。评估椎基底动脉的病变,包括椎基底动脉狭窄、走行迂曲、变异。结果:30例TIA组25例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表现: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27支;狭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管腔14支,椎动脉迂曲致局部狭窄6支,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狭窄2支,先天发育细小5支;狭窄部位:V1段5支,V2段3支,V3段3支,V4段13支,基底动脉狭窄3支;其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7支,闭塞1支;椎动脉明显迂曲6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1支;椎动脉一侧发育细小3支;椎动脉窗1支。40例对照组,8例8支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2支,同时伴椎动脉迂曲1支。两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2=27.59,P〈0.001)。椎基底动脉异常是发生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OR=20)。结论:CTA是一种很好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关系及其病变的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有很好的显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8岁。8年前发现左耳后数个米粒大丘疹,渐增多、增大并累及同侧颈和发际以上部位,无自觉症状。患者在7年前曾在本院确诊为银屑病,虽经多种治疗,至今未愈;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特殊。X线胸片、颅骨及四肢骨X线平摄片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除分布于全身皮肤散在典型银屑病皮损外,左耳后与同侧发际以上约2cm处及颈部约有百余个丘疹,直径为2mm~3mm,隆突于皮面,顶圆、平滑,表面有蜡样光泽,少数倾向融合,大多损害呈淡红色,少数丘疹顶端呈黑褐色,触之较硬,散在分布,但在胸骨柄处为簇状。组织病理:真皮上中部有多个瘤细胞条…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纤维粘连蛋白(Fn)在介导白念珠菌(简称白念)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把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孢子共同振荡孵育2小时,显微镜下测定上皮细胞表面粘附的白念数目,粘附20个以上的上皮细胞记为+,共检测100个,计算百分比为44.75±6.82,再将纤维粘连蛋白(Fn)与上皮细胞和白念共同孵育,具体方法同上,百分比为26.25±5.06,P<0.01。验证了Fn可能介导上皮细胞与白念的粘附。从受体水平探讨了白念与宿主细胞的粘附机制,为防治白念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