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GCT)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加强该人群GCT监测,为针对该人群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4-6月结合HIV监测哨点开展研究,选取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为调查对象,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及检测。结果 本次共纳入就诊者1 749例,平均年龄(39.53±14.36)岁,多数为已婚(73.87%,1 292/1 749)、广东籍(92.28%,1 614/1 749)、汉族(99.49%,1 740/1 749);GCT阳性率、HIV阳性率、梅毒阳性率、HCV阳性率、淋球菌阳性率、尿常规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06%(106/1 749)、0.46%(8/1 749)、3.43%(60/1 749)、0.45%(7/1 550)、2.74%(48/1 749)、7.89%(138/1 74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GCT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注射吸毒(OR=13.98,95% CI:3.35~58.38)、与男性发生过肛交(OR=3.11,95% CI:1.45~6.71)、淋球菌阳性(OR=9.64,95% CI:5.09~18.24)、尿常规白细胞阳性(OR=1.96,95% CI:1.08~3.55)。结论 广东省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GCT感染率较高,该人群为性病艾滋病防控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群特点,实施精准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omp A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方法:共对5株Ct参考株和31株性病门诊男性Ct阳性株进行MLVAomp A分型。合成针对串联重复次数差异性显著的3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CT 1291,CT1299,CT 1335)的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进行PCR扩增,与参考序列比对进行MLVA分型。Omp A分型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巢式PCR方法,扩增omp A基因,通过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判断型别。结果:omp A和MLVA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分别为0.83和0.86,MLVA-omp A分型分辨率可达0.96。31株临床Ct株中,29例(93.5%)omp A分型成功,共被分为8个基因型B(0.7%)、D(37.9%)、E(0.7%)、F(10.3%)、G(0.7%)、H(0.7%)、J(20.7%)、K(3.4%)。31株临床Ct株MLVA分型全部成功(100%),共检出10个MLVA亚型和18个MLVA-omp A亚型。结论:成功建立了Ct的MLVA-omp A分型方法,该方法可对临床Ct阳性株进行分型分析,与omp A分型方法相比,具有更高分辨率,可作为Ct传统分型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生殖支原体(Mg)的感染情况及其致病性.方法 应用Taqman MGB荧光PCR方法对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10-2013年性病门诊的2 633例患者宫颈、尿道拭子进行Mg检测,涂片检测念珠菌、阴道毛滴虫和细菌学阴道病,ELISA法检测衣原体,培养法分离淋球菌.结果 2 633例疑似病例经检测Mg阳性209例,总感染率为7.94%,其中男性Mg感染率为8.94% (175/1 958),女性感染率为5.04% (34/6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P<0.01).男性感染者主要集中在30~49岁,占77.14%(135/175);女性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82.35%(28/34).男性Mg感染者中,30~39岁组占45.14%(79/175),高于其他年龄组,同时也高于女性该年龄组[35.29% (12/34)],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P>0.05);女性Mg感染者中,20~29岁组占47.06%,高于其他年龄组,同时也高于男性该年龄组[14.29%(25/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9,P<0.01).92份男性尿道拭子检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共33例,其中单纯Mg感染引起的男性NGU占72.73%(24/33).21份宫颈拭子检出宫颈炎17例,其中单纯Mg感染引起的女性宫颈炎占82.35%(14/17).结论 广州地区男性Mg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且不同年龄段男女Mg感染情况并不相同,另外Mg感染可能与男性NGU及女性宫颈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提供最新用药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2008~2012年性病门诊4229例疑诊患者进行 Uu 和 Mh 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4229例标本中检出支原体1171例,总阳性率27.69%,其中单纯 Uu 感染1058例(90.36%),单纯 Mh 感染38例(3.24%),Uu 和 Mh 混合感染75例(6.40%)。单纯 Uu 感染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依次为1.04%、5.10%、5.19%;单纯 Mh 感染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依次为0、2.63%、7.89%;Uu 和 Mh 混合感染对环丙沙星和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4.00%和73.33%。2008年支原体感染率最低(25.50%),2011年最高(29.10%)。10种药物的5年耐药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Uu 是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可以作为该地区支原体混合感染的首选药物;近5年支原体感染有上升趋势,但支原体耐药性得到一定的控制,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控制,增加药敏检测,为进行耐药监测、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据。  相似文献   
5.
单管巢式实时PCR检测麻风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单管巢式实时PCR检测麻风杆菌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方法:以麻风杆菌hsp18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单管巢式实时PCR方法检测麻风杆菌并与抗酸染色及普通PCR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比较。结果:单管巢式实时PCR检测下限为2.1fg质粒DNA,普通PCR为21fg质粒DNA,敏感性高10倍;与8种非麻风杆菌无交叉反应;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4%~1.08%,批间RSD为0.09%~2.8%。对比检测54例麻风疑似标本中,抗酸染色、普通PCR和单管巢式实时PCR的敏感性分别为81.3%(26/32)、87.5%(28/32)和96.9%(31/32)。结论:单管巢式实时PCR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快速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杂交检测方法。方法:选取靶基因16S rRNA基因和gD糖蛋白基因,设计2对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建立双重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以上4种病原体,并对其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建立的杂交检测方法检测奈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的敏感性分别为1 CFU、3 IFU、6.7 pg/μL、1 CFU、1 CFU;各特异性探针只与相应病原体扩增产物杂交,未见交叉反应;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比较,一致率达96.8%,并显示能检出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双重感染。结论: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并能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在性病的快速诊断和病因学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抗体检测。结果: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59.9%(1228例),吸入组过敏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食入组(礸2=254.06,P<0.01)。吸入组中以屋尘螨/粉尘螨(14.9%)阳性率最高,食入组中以蟹、虾(均为4.8%)阳性率最高。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和屋尘多见,找出致病因素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γ-干扰素( IFN-γ)体外诱导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的细胞模型。方法:衣原体感染McCoy细胞,实验组加入0.5 ng/mL IFN-γ诱导沙眼衣原体,对照组无IFN-γ诱导,空白组为正常培养的McCoy细胞,培养72 h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诱导后衣原体的细胞形态。实验组72 h解除IFN-γ诱导,继续培养48 h,观察衣原体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在0.5 ng/mL IFN-γ作用72 h后,碘液染色发现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比对照组减少,包涵体变小;荧光抗体染色显示衣原体包涵体质地疏松,染色不均匀;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见包涵体变小和网状体体积增大等特征的典型异形包涵体。去除IFN-γ作用后,包涵体内致密的EB颗粒数量增加。对照组培养72 h后碘液染色和荧光染色可见典型包涵体,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见典型的网状体和原体,充满整个包涵体。结论:成功建立了IFN-γ体外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进行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形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