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烟肼、氯丙嗪合用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安徽省荣军医院杨晓帆患者,男,43岁,因自语独笑,冲动毁物19年,加重月余入院。发病以来即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服用氯丙嗪等药物治疗,本次用量为400mg/日。自90年以来因右上肺结核加用异烟肼治疗。于1993年6月2...  相似文献   
2.
探索抑郁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眼动追踪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抑郁症患者 的情绪调节、情绪信息处理和精神运动障碍。现主要综述探究性眼动、眼跳范式和自由观看范式三种 眼动追踪范式在抑郁症评估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实践中的可能价值,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活化密切相关.在体内,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分化成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单一因子的参与作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和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α干扰素和自细胞介素6共同作用下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完全随机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5/2008-10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外周血标本取自50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30例南京医科大学的健康志愿献血者.15份脐血标本取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健康足月顺产的新生儿,产妇及其家属均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无菌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正常人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采用百分位数法求得血清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95%参考值范围,并以浓度超过此范围为异常升高.取新生儿脐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并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设立6组,分别加入:正常对照血清、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各组血清体积分数均为10%,培养14 d.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对T细胞亚群分化率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及二者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HLA-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上述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血清对照水平.②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其CD3~+CD8~-IFN-γ~+、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其CD3~+CD8~-IFN-γ~+和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共同作用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产生了异常影响,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并间接影响T细胞亚群的分化,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临床拟诊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8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临床拟诊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典型胸痛者占64,44%;有家族史、吸烟史者较少(分别为19.44%和22.22%);临床检验结果大多正常;临床合并疾病较多,前3位分别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改变占54.44%,但缺乏特征性,冠状动脉有23.33%(42/180)不完全正常,最后诊断以原发性高血压居多,心律失常次之,诊断为冠心病者仍占一定的比例。结论心电图检查虽然简便、安全,但诊断冠心病有一定局限性,明确诊断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冠脉搭桥术后左侧肢体无力20天就诊入院,诊断为脑梗死、梗塞后出血、肺内感染、冠脉搭桥术后、二尖瓣置换术后、2级高血压。查体:体温37.8℃、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100mmHg,头部CT示脑梗死,梗塞后出血;心电图示:窦性心率,ST—T段呈缺血性改变;肺CT示双侧肺内炎症。按照病因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ECG)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阻塞的识别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6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罪犯血管,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部分加做右胸导联)中ST段改变作为判别标准。结果该61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与左回旋支(LCX)为罪犯血管者分别为51例及10例。ST段改变为以下表现者:Ⅲ↑≥Ⅱ↑,V4R↑≥0·05mv,aVL↓≥0·1mv及V3-4↓,在RCA阻塞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CX阻塞组,识别RCA阻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0%、96%、69%及80%、100%、90%、70%;ST段改变为以下表现者:aVR↓≥0·1mv,I↑,V1-2↓,V5-6↑,在LCX阻塞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CA阻塞组,其识别LCX阻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60%、90%、70%及94%、98%、94%、100%。结论上述心电图ST段改变指标有助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罪犯血管为RCA抑或LCX的初步判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川穹对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ET、CGRF、MDA、vWF临床治疗前后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2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即基础治疗组(基础组)和基础治疗加川穹治疗组(川穹组);32例健康者(对照组)。治疗前用放免法测定血浆中的ET、CGRF、MDA、vWF含量。结果:基础组与川穹组治疗前血浆ET、MDA、vW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治疗组血中ET、MDA、vWF含量显著下降、CGRF明显升高(P〈0.05)观察以上两治疗组ET、vWF含量均有差异(P〈0.01),MDA、CGRF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川穹治疗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ET、CGRF、MDA及vWF水平,对发掘我国中医保健及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时心电图对多支病变的识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 19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 ,以心电图aVF导联低电压 (指标A)及≥ 6个导联ST T改变 (指标B)作为判别标准。结果 :192例患者中 ,非多支病变 139例 (含单支病变 74例 ,双支病变 6 5例 ) ,多支病变 5 3例 ;指标A、指标B、“A或B”、“A和B”识别多支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5 6 .6 0 %、6 9.78% ;77.36 %、6 1.87% ;92 .4 5 %、4 4 .6 0 % ;4 1.5 1%、86 .33%。“A或B”识别多支病变的敏感性最高 ,“A和B”识别多支病变的特异性及准确性 (75 .0 % )最高。结论 :心电图改变有助于对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步判别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8岁,干部。4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呕吐,食后为著,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干呕,伴腹部持续性疼痛,时有绞痛、呃逆、嗳气,曾服“胃复安”等药物效果不著。3月前钡餐诊为“胃扭转”。经用阿托品、针灸等治疗无效。2月前到我院就诊,形体消瘦,痛苦面容,舌淡苔厚腻黄,脉弦细,诊断为胃扭转(气虚、气滞)。应用疏肝解郁,补气健脾原则,给予逍遥丸1包,每  相似文献   
10.
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80岁以上CH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组均为男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者分别为84.6%、61.5%和15.4%。有吸烟史者占30.8%。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分别为61.5%、7.7%和30.8%。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心电图及肾功能异常者分别为84.6%、92.3%、92.3%和53.8%。CAG显示:冠状动脉(CA)为右优势分布者8例,占61.5%;左优势分布者2例,占15.4%;均衡型分布者3例,占23.1%。病变累及CA27支共36处,单支病变占15.4%、2支病变占46.2%、多支病变占38.5%,受累的左前降支(LAD)、右CA(RCA)及左回旋支(LCX)分别为44.4%、33.3%和22.2%。A型病变累及CA6支12处(33.3%)、B型病变累及CA12支15处(41.7%)、C型病变累及CA9支9处(25%),重度以上狭窄占59.2%。9例(69.2%)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其中4例(30.8%)为3级。结论:80岁以上高龄CHD患者,多合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临床检查多有异常,CA分布以右优势型居多,CA病变以2支及多支病变为主,B型及C型病变占多数、CA狭窄程度较严重,多数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