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头孢哌酮钠的双硫伦反应和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显德  孙晓莉  李洪军 《临床荟萃》2006,21(18):1326-1327
头孢哌酮钠(cefoperazone)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该药抗菌谱广,对肝肾不良反应小。特别当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感染或对其他类药物过敏时,经常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文献统计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占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40.1%,严重的可危及生命。近几年发现饮酒患者中出现一种双硫伦样反应,起病快,容易判断为过敏反应。我们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过敏反应和双硫伦反应的不同表现和机制,以便在临床中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2.
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8例初步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2005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50例,其中18例经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早期行CPM训练。[结果]本组2例伤口有渗出、换药2周后愈合;2例复位不满意,1年后出现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目前对日常生活无大影响,未做处理;1例螺钉误入髋臼;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复位的效果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髂腹股沟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及部分双柱、T形和横行骨折的切开复位。只要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探讨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1例OA病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男:女=1:2.7,平均年龄51岁,关节痛占82.93%,关节肿胀70.73%,关节腔积液19.51%,晨僵29.27%,关节摩擦音53.66%,Heberden结节17.07%。  相似文献   
4.
脉络宁对骨内高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脉络宁对骨内高压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一侧后肢于膝关节伸直接固定5周,造成固定侧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静脉注射脉络宁2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骨内高压时全身静脉血和骨髓血粘度均明显升高;给予脉络宁治疗2周后,其静脉血和骨髓血粘度明显降低,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骨内压明显下降。结论 脉络宁可通过改善全身和局部血液流变学指标,纠正骨内循环动力异常,降低骨内高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时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 47例CRF患者 ,2 1例肾功能正常的肾脏疾病患者和 2 4例正常人 T3、T4、FT3、FT4、TSH。结果 :CRF患者血清 T3、T4、FT3、FT4明显降低 (P<0 .0 5 ,P<0 .0 1) ,并与 Scr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P<0 .0 1)。结论 :CRF病例存在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激素可作为判定肾功能受损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简单快速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各株虫卵分别孵育于 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2 4h,后移至清水孵化 ,比较虫卵的孵化率。将各株毛蚴分别暴露于 10 -3 、10 -4 、10 -5、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 10 -6mol/ L 和 5× 10 -7mol/L吡喹酮孵育 2 4h后 ,敏感株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 4.2 %和 3 0 .7% ,抗性株分别为 2 4.2 %和61.2 %。当毛蚴暴露于 5× 10 -6mol/ L吡喹酮中 ,敏感株 10 0 %毛蚴体中部立刻收缩变形 ,而抗性株仅见 13 .4%毛蚴变形 ;当暴露于 10 -6mol/ L 吡喹酮 0、1、5 min后 ,敏感株毛蚴的变形率分别为3 5 .5 %、63 .9%、91.2 % ;抗性株分别为 0、7.6%、14 .3 %。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虫卵与毛蚴阶段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的差异均非常显著。提示 ,将毛蚴移入 10 -6mol/ L吡喹酮溶液中 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19.81%、23.22%~33.09%、39.25%~49.61%、62.87%~74.44%和91.26%~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四种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4-2016年从通州区某哨点医院采集符合要求的粪便标本,并记录患儿信息。对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的检测,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 818份粪便样本,病毒总阳性率为37.4%,男女患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2% vs. 36.2%,χ2=0.360,P=0.584)。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6.9%、13.8%、6.7%、4.5%。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率为4.3%,其中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率最高占48.6%,三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率为0.1%。不同月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49,P<0.001),11~<16月龄阳性率(50.0%)最高。不同月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1.633,P<0.001),11月至次年4月是病毒性腹泻检出高峰月份,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在不同月龄儿童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3.180,P=0.022;χ2=14.031,P=0.015),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445,P=0.505;χ2=0.013,P=0.909)。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在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儿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790,P=0.374;χ2=4.919,P=0.426;χ2=0.091,P=0.762;χ2=6.761,P=0.239)。对诺如病毒进行分型分析,GⅡ型79份,占96.3%,GⅠ型3份,占3.7%。结论 2014-2016年通州区5岁以下患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存在不同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阳性率高峰月份在11月至次年4月,不同月龄的阳性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脊柱通用系统(USS)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择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20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T12 7例,L4 8例,L2 3例,L3 2例,均应用USS内固定并植骨。结果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4年,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影像学术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压缩和椎管矢状径复原基本达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椎管变形基本消失,椎管通畅,硬膜囊受压基本解除。结论模式化的USS操作简便,复位满意,三维固定牢固,是脊柱后路固定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认知功能指标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麻醉前10 min(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进行时(T2)、手术结束后(T3)]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麻醉前,手术完成后1 d、3 d、5 d后连线试验(TMT)完成时间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等认知功能相关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以及NGF、BDNF在血清中分泌水平变化差异以判断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 在T0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T1、T2、T3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麻醉前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麻醉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麻醉后,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1d、3 d 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手术结束后5 d较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 0. 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NGF、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术后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通过七氟醚静吸复合方式进行麻醉可使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分泌的NGF、BDNF含量降低,手术完成3 d内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5 d内可回至麻醉前状态,说明其影响具有可逆性,但仍需在麻醉后给对各种体征进行监测以避免麻醉所引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