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腔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及后复发或未控的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最佳时机及其价值。方法:对40例晚期(包括局部晚期)、治疗后复发或未控的宫颈癌者进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8岁。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向双侧髂内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疗效及所致毒性均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标准判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0-120.0个月,平均30.9个月。总的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57.5%。其中介入治疗前未行其他治疗的13例全部达到临床有效(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6例),其平均生存时间达105.0个月。介入治疗前经过其他治疗[ 包括手术和(或)放、化疗]但病情未控或复发的27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其平均生存期为17.0个月(3.0-40.0),中位生存期仅为14.0个月。治疗后最常出现的毒副作用有发热、恶心、呕吐及血白细胞头减少症等。其中有3例患者在灌注化疗后出现了臀及会阴部的皮肤黏膜组织溃疡、坏死。结论: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应尽可能在手术及放射治疗前或放射治疗 同时进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出自《金匮要略》第三篇,本文以精津理论为主线,从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机特点等方面,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精津互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三者均由伏邪致病,具有由实致虚,由热致寒的转变过程,基于如上探讨,可以扩大《金匮要略》本篇疾病谱和治疗范围,从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到肿瘤乃至慢性退行性疾病,对进一步研究挖掘该篇疾病、方剂以及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1病例摘要某女,56岁,已婚,汉族。因“突发上腹痛、腹胀、呕吐2天”于2008年1月13日入院。现病史:患者2008年1月12日中午进油腻食物半小时后出现中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呕吐胃内容物1次,量约300ml,腹痛无缓解。遂来本院急诊,查WBC19.75×109/L,N0.898;尿常规:PRO0.3g/L、GLU14mmol/L;大便OB(+);肝肾功能:ALT61U/L,TBIL21.3mmol/L,DBIL9.2mmol/L,K3.3mmol/L,Ca2.33mmol/L,GLU15.0mmol/L,BUN6.13mmol/L,Cr85μmol/L;血淀粉酶(AMY)2555U/L,脂肪酶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1997年3月-2001年7月在我科诊治经CT证实为新生儿ICH81例,其中SAH60例(74.1%),本文就其60例SAH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以提高SAH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1997年3月-2001年7月60例经我院CT证实SA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患儿围产期有缺氧史50例(83.3%),难产史38例(63.3%);足月儿32例(53.3%),早产儿25例(41.7%);CT征象为镰刀征和/或三角征43例(71.7%);单纯型SAH治愈27例(93.1%),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型SAH治愈22例(71%),全部治愈病例经2年随访,单纯型SAH仅1例(3.7%)出现后遗症,而合并HIE型SAH7例(31.8%)出现后遗症。结论:窒息、缺氧、早产及产伤是引起SAH最主要的高危因素。SAH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CT扫描检出率高,宜在疑诊后48小时内尽快进行,三角征和镰刀征对SAH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单纯型SAH较合并HIE型SAH的预后较好,且出现脑损伤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例。对两组进行常规TAIT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A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初始治疗药物选择:恩替卡韦14例,拉米夫定8例,阿德福韦酯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经加用另一核苷(酸)类似物后实现病毒持续抑制。B组中,13例(13/30,43.33%)患者分别在第1~9次TAIT后发生病毒学突破,中位突破时间为5.52个月(4次TAIT后)。两组共死亡48例,其中A组20例,B组28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63、14.77个月(χ2=7.51,P=0.01)。A组和B组中BCLC分期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63、8.07个月(2χ=7.1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分级、肝癌BCLC分期影响患者预后。未发生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TAIT治疗HBV相关HCC时联合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SAPHO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SAPHO综合征患者137例,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判定,采用RxC卡方检验探讨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在患者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骨关节受累部位上的分布规律。结果 137例SAPHO患者中,135例是偏颇体质,2例是平和体质,其中偏颇体质占98.5%。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占27.4%、湿盛质占28.14%、血瘀质占14.07%、气郁质占16.29%,气阴两虚质占14.07%;χ~2检验显示SAPHO综合征患者体质在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别(P0.05),其在骨关节受累部位上显示出一定的分布规律。结论 SAPHO综合征患者存在偏颇体质,且其易感体质为阳虚质,在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骨关节受累部位上具有不同的体质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透析疗法,由于血液透析设备限制和费用高,较多患者选择腹膜透析。腹膜透析(PD)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向腹腔内注入腹膜透析液,膜一侧为毛细血管,另一侧为透析液,借助血管内血浆与透析液中溶质的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通过弥散对流和渗透超滤的原理,清除机体内潴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同时由透析液补充必需的物质。通过不断更换透析液,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故也属于血液净化方法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SAPHO(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SAPHO)综合征是1987年由ChamotAM[1]首次提出命名的一组特殊症候群:滑膜炎、癌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下切除胃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163例息肉根据其大小、部位及分型,采用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或癌变。结果:内镜下163例胃息肉,均全部切除,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切除胃息肉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