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瘤体内注射与外用博来霉素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小儿矫形外科住院浅表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以博来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与瘤体表面外涂治疗。结果:共收集40例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注射组与外用组各20例。外用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注射组显效14例,有效6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瘤体质地硬,而外用组治疗后瘤体质地软;注射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瘤体局部坏死或感染(P<0.05),外用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外用博来霉素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治疗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标本,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换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8 h,使细胞同步化,然后分别加入0.5μmol·L-1和1.0μmol·L-1的普萘洛尔作为干预组,而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继续孵育24 h,检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结果血管瘤内皮细胞于组织块接种后3~4 d开始贴壁生长,内皮细胞呈多角形态,3~4周细胞开始快速生长,并铺满板底。培养细胞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普萘洛尔作用24 h后,0.5μmol·L-1普萘洛尔组和1.0μmol·L-1普萘洛尔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42±0.83)%、(24.36±1.42)%,较对照组[(15.72±0.59)%]均明显升高(Pa<0.01)。结论普萘洛尔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或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狭窄性腱鞘炎经皮微创松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7例(51指)狭窄性腱鞘炎患儿,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25例(28指)和微创手术组22例(23指),分别行腱鞘炎松解术。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Quinnell分级标准比较2组手术指功能和术后切口美观情况等。结果术后2组患儿均痊愈,无不良反应;微创手术组单指手术时间[(9.42±1.00)min]短于传统手术组[(13.23±2.66)min](P<0.05);微创手术组术后指功能优20指,良3指,优良率100%;传统手术组优24指,良4指,优良率100%,2组治疗后指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术后指功能恢复时间[(1.29±0.39)d]短于传统手术组[(4.32±1.52)d](P<0.05),术区瘢痕发生率(4.54%)低于传统手术组(36.00%)(P<0.05)。结论经皮微创松解术治疗儿童狭窄性腱鞘炎手术时间短,指功能恢复好,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实习方式在小儿矫形外科临床教学实习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小儿矫形外科实习的2012级、2013级五年制医学本科生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以床位为基础的实习,即实习生管理固定床位的患儿;实验组采取以病种为基础的实习,即实习生管理同一病种的患儿,并定期轮转,两组均用PBL+LBL联合教学。实习结束后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出科考核,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出科考核成绩,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满意度[补充统计学方法]。结果 实验组基本理论、病历书写及综合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技能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显示,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病种为基础的实习方式在小儿矫形外科临床教学实习中的效果优于传统实习,可提高临床教学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黔北地区儿童骨折的特点。[方法]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矫形外科作为单一中心研究,收集2009年6月~2017年6月于该中心住院的黔北地区儿童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4岁,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因、发病时间、骨折部位、家庭情况及治疗方法,分析本地区儿童骨折的特点。[结果]共收集骨折患儿4 778例,骨折5 314处,其中男患3 292例,女患1 486例,男女比例为2.22:1,不同年龄男女发病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759,P0.05),且各年龄男女发病数比值随年龄增大呈现增高的趋势。儿童骨折的高发年龄为1~6岁,共2 693例,占56.36%,其中3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病因以摔伤为主,共3 162例,占66.18%,其次为车祸伤,共1 095例,占22.92%。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12~2月份最少,共888例,占18.59%,且骨折发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儿童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最为常见,共1 501例,占28.25%,其次为尺桡骨骨折,共1 036例,占19.50%。家庭情况:农村患儿3 572例,城市患儿1 206例,农村患儿数量明显高于城市患儿,两种家庭患儿在不同月份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754,P0.05)。治疗方法:保守治疗2 740例,手术治疗2 038例,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家庭上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111,P0.05)。[结论]儿童骨折好发于1~6岁,男性及农村患儿多见,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最为常见,主要病因为摔伤,暑假为发病高峰,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