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51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年青女性多见。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复发,不能彻底根治等特点,临床治疗及护理均较为复杂。如果并发有感染、肾功能衰竭、弥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临床上往往重视大肠癌而忽略了大肠息肉,而大肠息肉具有多发恶变的倾向,从而成为影响大肠癌术后疗效和大肠重复癌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处理大肠癌并存息肉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998年5月~2002年5月我科共收治大肠癌合并大肠腺瘤性息肉90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肺心病是内科常见病 ,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差 ,病情反复。笔者自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8月间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我院自制的参麦及丹参注射液治疗肺心病 6 3例 ,并通过对症状及体征的观察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内科门诊及急诊科 ,均符合 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治疗组 6 3例 ,男性 40例 ,女性 2 3例 ,平均年龄 6 5 7岁 ;对照组 47例 ,男性 30例 ,女性 17例 ,平均年龄 6 3 9岁。1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控制感染 ,平喘祛痰 ,适当利尿及低流量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碎补内生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的次级代谢产物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发酵;采用凝胶柱色谱、正反相硅胶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NMR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包括蜡蚧特特拉姆酸A(1)、蜡蚧特特拉姆酸B(2)、蜡蚧特特拉姆酸C(3)、Sch 210971(4)、Sch 210972(5)、Sch 213766(6)。化合物146对4株人体革兰阳性病原菌和1株植物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7.8~125 mmol/L。化合物6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05±0.62)、(55.54±1.72)μg/mL。结论 蜡蚧特特拉姆酸A~C(13)为新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产生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对人体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病理过程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患者对手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无论国内或国外,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保肛手术)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比例显著增大.1997年5月~1999年7月,我们参照Parks方法行低位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2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科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外科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4个学期的实践经验及体会,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原则及方法进行讨论。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改革动物外科手术实验的术式,提高了实验动物的再利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Fas及Fas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TIL上Fas/FasL表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表达。结论: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TIL的不同分布说明,Fas/FasL不仅在肿瘤浸润区域而且在全身参与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斗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Ganlu Xiaodu Mircropill,GXM)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炎症、血清IL-6、TNF-α含量及肺组织NS1、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IV感染的机制。方法:SPF级BALB/c小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GXM灌胃组(C组)、GXM滴鼻组(D组)、GXM合用组(E组)、奥司他韦组(F组),除A组外,其余5组以IV FM1-6-E2滴鼻造模。于造模后第3、7、10天进行取材,对小鼠肺组织病理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肺指数及干湿比,在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采用q 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NS1的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IV感染后,小鼠肺组织出现炎症改变,其肺组织病理评分、肺指数均升高,干湿比降低,第7天炎症最为严重。电镜下可见肺泡上皮细胞肿胀,纤毛减少、脱落,细胞器减少。血清IL-6、TNF-α含量均升高,肺组织NF-κB表达升高,于第3天达峰值,而后降低;NS1表达亦升高,之后逐步下降。与B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够减轻肺部炎症,降低病理评分、肺指数,升高干湿比,降低TNF-α含量,下调NF-κB表达,其中尤以E、F组作用最为明显(P0.05)。治疗第3天,与B组比较,D、E、F组均能下调NS1的表达(P0.05),而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F组均能够降低IL-6含量(P0.05),而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C组能够下调NS1表达,D组能够降低IL-6含量(P0.05)。结论:GXM可降低IV感染后肺部炎症,降低NS1蛋白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其滴鼻灌胃合用较单一给药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磷酸酶样A结构域2(PTPLAD2)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了213例ESCC标本中PTPLAD2基因产物表达情况和定位,并对其进行了术后5 a随访。结果 PTPLAD2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且其在正常鳞状上皮中表达较高(54.0%),而在ESCC组织中低表达(16.0%),对PTPLAD2的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差的ESCC病例中低表达;PTPLAD2在ESCC中的表达与ESCC的浸润、转移及分化程度均相关(P<0.05);PTPLAD2表达可作为ESCC患者预后独立指标。结论 PTPLAD2在ESCC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PTPLAD2可能是ESCC发生相关的新的潜在抑癌基因,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BNP和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选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浆BNP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BNP、hs-CRP变化,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死亡率.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血浆BNP、hs-CRP显著低于心功能Ⅲ、Ⅳ级患者,P<0.05;治疗后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较治疗前的血浆BNP、hs-CRP均显著降低,P<0.05; BNP≥250pmol/L和hs-CRP≥16mg/L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院后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NP<250pmol/L和hs-CRP<16mg/L的患者,P<0.05.结论 血浆BNP和hs-CRP敏感性高,对AM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