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9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内淋巴囊减压术(ESBS)是治疗复杂的、难治性梅尼埃病的常用方法,但术后远期效果不理想,推测术后囊周纤维化可能是导致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作者于1998年5月至1999年11月间施行ESBS142例,将常  相似文献   
3.
在唇裂一期修复术后可遗留某些鼻部畸形 ,如鼻孔不对称 ,鼻孔呈横位 ,鼻翼基底部移位 ,鼻尖不对称和鼻中隔尾部偏斜等。近来有人报告鼻肌的插入异常是造成唇裂病人鼻畸形的原因之一。因此 ,该作者改进Delaire口鼻肌重建技术 ,使用独立的鼻肌重建术 ,对112例继发性唇裂鼻畸形未行鼻肌重建术的病人进行治疗。手术方法为 :切口由外侧鼻翼底部开始 ,沿鼻底向内至修复的唇裂位置 ,接着向上至鼻孔底部 ,分离鼻粘膜和皮肤形成皮瓣 ,暴露鼻肌的横向断端 ,并与环状肌和后方的骨膜分离。制作皮下隧道至鼻嵴前部 ,暴露鼻中隔前下部 ,将鼻肌游离并缝合…  相似文献   
4.
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星  周颂华  林晓峰 《广东医学》2000,21(6):471-472
目的 了解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眼挫伤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情况。将挫伤后继发青光眼分为眼内出血型、房角挫伤型和晶体脱位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滤过手术及晶体摘除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原因:眼内出血占68%,其中以前房积血多见,占65%;房角挫伤占22%;晶体脱位占19%。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占8  相似文献   
5.
豚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制作与验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实验首次应用豚鼠水浸拘束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的模型,从胃溃疡指数、应激前后胃电活动的变化、胃粘膜病理改变等方面观察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发展过程。该实验模型易制作,重复性好,适合应用于应激性胃溃疡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鼻腔鼻窦额外牙为鼻科少见疾病,我科曾遇见2例鼻腔鼻窦额外牙伴有囊肿者。报告如下。 例1 男,41岁。因左侧鼻翼及颌面部肿胀3年,于1999年4月14日入院。3年前,无诱因出现左侧鼻翼部肿胀隆起,伴轻度鼻塞,鼻翼部肿胀逐渐加重,同侧面颊部及上唇隆起,局部胀感,鼻塞加  相似文献   
7.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暴发、致死性软组织感染性疾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容易延误诊断,治疗不当常可导致患者死亡。现将我院近年救治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不同居群的8种新疆虫草发酵液进行体外抗氧化的研究。方法采用还原能力测定法,Fenton反应法以及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新疆虫草发酵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DH001虫草发酵液的还原力最强,吸光度值最大,达1.216;BH001虫草发酵液和BE002虫草发酵液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最大,清除率分别达98.7%和95.4%;8种虫草发酵液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均较低。结论新疆虫草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从新疆虫草(Ophiocordyceps gracilis(Grev.)G.H.Sung,J.M.Sung,Hywel-Jones&Spatafora)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真菌SFYC003。方法经生理生化特征、形态学和ITS序列对比分离鉴定菌株,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该菌株的菌体及其发酵液对6株供试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所得菌株属于青霉属真菌变灰青霉(Penicillium canescens)的一个变种,命名为SFYC003,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菌的抑菌活性较强。结论菌株SFYC003具有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认识Ⅵ区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转移中的地位及PT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为PTC的颈部淋巴结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97例病变局限于一侧腺叶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术前检查为cNO,25例为cN+;32例原发灶长径≤1 cm,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术中常规取Ⅲ、Ⅳ区淋巴结做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肿瘤原发灶大小及位置决定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Ⅲ、Ⅳ区淋巴转移患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伴有肿瘤包膜外侵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患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双侧Ⅵ区清扫.结果 97例患者行Ⅵ区清扫122侧,45.1%(55/122)发生淋巴转移.72例cN0患者45.8%(33/72)发生Ⅵ区淋巴转移,25例cN+患者76.0%(19/25)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0,P=0.009).10例原发灶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65.0%(13/20),87例无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41.2%(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3,P=0.047).32例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行患侧Ⅵ区清扫,43.8%(14/32)发生淋巴转移,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69.2%(45/65)有患侧Ⅵ区转移,23.1%(15/65)有双侧Ⅵ区转移,两组间同侧Ⅵ区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3,P=0.016).结论 Ⅵ区为FTC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伴有原发灶包膜外侵犯者易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可发生同侧Ⅵ区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者可发生双侧Ⅵ区转移.PTC颈淋巴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Ⅵ区或侧颈区的任何一个区域.术中应常规做Ⅲ、Ⅳ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