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院药疹患者2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药疹患者 2 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多见于青壮年 ,发病高峰年龄为 3 1岁~ 40岁 ;引起或可能引起的致敏药物有 17类 ,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中成药等。发疹型为最常见的药疹类型 ,其次为多型红斑型和荨麻疹型。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痛风药及抗结核药。结论 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5岁,因进食有梗阻感1年,加重1.5个月于2000年10月6日收入外科病房,患者1999年10月起进食米饭吞咽速度较快时有梗阻感,无恶心呕吐,无腹痛,住院前1.5个月梗阻感加重,伴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体重下降5kg,6年前有胃病史,经中药治疗好转,嗜烟20年,每天1~2包,入院检  相似文献   
3.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就比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腹式子宫全切术已成为妇科手术中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自 1998年起作者对良性病变有手术切除子宫指征的患者 ,进行了手术方法的改进 ,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收集本科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 10 8例病人实行改进式子宫全切术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82例常规子宫全切术患者进行比较 ,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 8例行改进式子宫全切术患者 (改进组 )年龄 36~ 5 5岁 ,平均 4 5± 3岁 ,其中子宫肌瘤 6 9例 (6 3 9% ) ;子宫腺肌症 11例 (10 2 % ) ;子宫内膜异位症 2 3例 (2 1 2 % ) ;子宫内膜轻度非典型增生 2例(1 9…  相似文献   
5.
药疹发病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凯英  方红 《浙江医学》2003,25(11):700-702
药疹是皮肤科常见急症 ,多数起病较急 ,症状较重 ,伴有发热 ,心、肺、肝、肾等内脏的损害 ,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 ,了解药疹的发病机制对于保护患者和促进对这些有潜在生命危险的药物反应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影响药疹发病机制的因素决定了药疹的发生、临床表现和转归。影响药物过敏反应的因素主要是药物的化学性质、机体自身的过敏体质或变应性体质、原有疾病作用、药理遗传学因素等[1]。上述诸多因素中没有一个因素对每个个体均发生作用 ,仅一小部分接触致敏药物的患者会产生特异性反应。某一特定因素如接触药物或感染病毒 ,可能对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6.
树突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SIGN,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1的感染过程。DC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1的致病机理,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p27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负性调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是多种肿瘤的抑制基因。综述p27与皮肤黑素瘤、皮肤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角化棘皮瘤等多种皮肤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DC-SIGN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细胞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它能直接激活静息T细胞的应答反应。90年代开始 ,DC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HIV 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但是 ,研究结果颇具争议。最近 ,在DC表面新发现一种蛋白质———DC SIGN ,它参与了静息T细胞的激活以及HIV 1的感染过程。DC SIGN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阐述HIV 1的致病机理 ,而且对DC功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就DC SIGN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癌和鲍恩病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女,79岁。因面部多发性黑褐色丘疹、斑块1年余,于2004年12月24日入我院诊治。患者于1年前不明原因面部起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扁平丘疹及斑块,伴有轻微痒感。未予治疗。近期少数皮损逐渐增大,痒感明显。曾在外院诊治,轻棚酸液外洗及外敷药物(药名不详)后,局部出现灼痛,并起水泡,疱破后局部糜烂,渗液明显。患者既往健康,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庭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阶段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 15和IL 18水平的改变。方法 分别抽取 2 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 (其中进行期 18例 ,静止期 11例 )和 1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 ,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 15和IL 18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清IL 15和IL 18水平分别为 13 .3 8± 4.41pg/ml和 168.98± 45 .5 4pg/ml;银屑病患者静止期组血清IL 15和IL 18水平分别为 2 6.0 4± 6.16pg/ml和 3 67.0 8± 10 9.75pg/ml,而进行期组血清IL 15和IL 18水平分别为 3 0 .86± 7.43 pg/ml和 471.76± 114 .12 pg/ml。进行期组及静止期组的IL 15和IL 18血清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5 ) ;IL 15和IL 18的血清水平与皮损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结论 IL 15和IL 18对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