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疱疮是一类以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特异性抗体IgG,并与角质形成细胞结合造成细胞间黏附的丧失,产生棘刺松解为特征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松弛性水疱大疱,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综述天疱疮抗原的结构、致病机制以及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桥粒是一种细胞连结结构.近年来,国外在桥粒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一、桥较形态结构桥粒可分为两类,斑状桥粒(spot desmosome)和带状桥粒(belt desmosome),前者又称斑状连结  相似文献   
3.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科1950-1999年期间所诊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的7名患者的病理标本重新切片,进行病理学上的分析。结果: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在病理学上有其特征,形态学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②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大,似“墓碑”状突入血管腔;③病变处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结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良性局限性血管增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熟悉这一疾病的组织学改变对避免误诊为其他类拟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棘层松解的阻断作用,探讨天疱疮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制备出小鼠抗天疱疮抗体,在体外天疱疮器官培养基础上,采用病理学及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及时相抗天疱疮抗体对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阻断效果。结果 抗天疱疮抗本在体外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少天疱疮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结合,小剂量时能减轻天疱疮抗体致棘层松解的程度,大剂量时则能基本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结论 抗天疱疮抗体与天疱疮抗体结合后能有效地减轻或阻断棘层松解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臀部、腹股沟红斑丘疹、溃疡7个月余。多次在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皮肤溃疡等,治疗效果差。后收住院诊治,组织病理提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PPD试验阳性,TSPOT阳性,诊断:疣状皮肤结核继发细菌感染。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及盐酸乙胺丁醇三联口服治疗后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火针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皮肤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图像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每位患者选择2块对称或相邻白斑,随机接受火针治疗或他克莫司治疗,疗程为3个月.记录治疗前、火针治疗3次及6次后白斑CLSM图像.结果 41例白癜风稳定期患者,火针治疗组有效率为82.9%,他克莫司对照组有效率为78.0%,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后,CLSM 观察可见,树突状黑素细胞出现,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周围逐步出现色素颗粒,形成色素环.结论 火针和他克莫司治疗白癜风的疗效相当,且CLSM 可作为白癜风黑素细胞恢复情况的无创性、客观可靠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结节性脆发症。患者女,27岁,头发白色结节、易断17年。皮肤专科情况:头发稀少,发质干枯,见较多沿毛干密集分布的细小颗粒样白色结节,轻拉头发易断裂。皮肤镜检查:病变区呈中间粗两端细的白色结节状改变。光镜检查:毛小皮不连续,干燥无光泽,较多断裂的丝状纤维向外展开,像两把“扫帚”或“漆刷”末端相互插入。扫描电镜检查:病变中央毛小皮消失,皮质层纤维断裂,粗细不均,部分向外展开或卷曲。诊断:结节性脆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雷公藤内酯醇的细胞内定位,探讨其在细胞内的作用位点。方法采用4-溴甲基-7-甲氧基香豆素标记雷公藤内酯醇,与人肝癌细胞孵育;并与细胞核染料 PI 或细胞质膜染料 DiI 行双色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相比,香豆素标记在紫外激发下呈特异性的淡蓝色荧光;与 DiI 共定位显示,香豆素标记在细胞质(膜)存在;与 PI 共定位显示,香豆素标记在细胞核存在,且荧光强于细胞质(膜)。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在细胞内主要位于细胞核,其次是细胞质(膜),提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主要在细胞核内起作用,其次是在细胞质(膜)上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阿伐斯汀与阿伐斯汀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4家中心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联合治疗组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及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阿伐斯汀组口服阿伐斯汀胶囊8 mg每日3次及安慰剂10 mg每日1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周随访,采集临床指标及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根据瘙痒、风团的数目、风团大小、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周发作次数评估症状积分,使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评价疗效。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联合治疗组53例、阿伐斯汀组59例纳入疗效分析。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瘙痒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率54.72%;阿伐斯汀组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率35.59%。治疗4周,联合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9例,有效率60.38%;阿伐斯汀组痊愈20例,显效2例,有效率37.29%。治疗2、4周,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均高于阿伐斯汀组(χ2 = 4.13、5.96,均P < 0.05)。两组各随访时间点的SSRI差异、组间SS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62、4.38,均P < 0.05)。多变量方差分析,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SSRI(0.63 ± 0.05、0.68 ± 0.05)高于阿伐斯汀组(0.47 ± 0.05、0.51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联合治疗组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7例,阿伐斯汀组3例,主要表现为嗜睡、胃部不适、头痛、肝功能异常。结论 阿伐斯汀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安全、有效;阿伐斯汀联合氯雷他定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狼疮2号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6、IL-10、IL-18及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8例缓解期SLE患者分为狼疮2号方加西药治疗的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0、IL-18及Blys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6、IL-10、IL-18及Blys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6、IL-10、IL-18及BIys水平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IL-6、IL-18、Blys水平明显下降,但IL-10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其中治疗组血清中IL-18、Blys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显著.结论 狼疮2号方结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期SLE患者,能明显降低IL-6、IL-10、IL-18及Blys的水平,有效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