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03年10月-2006年8月,我们应用复方青黛胶囊联合板蓝根冲剂治疗玫瑰糠疹60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4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1年5月~2003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皮疹分布于颜面、颈、躯1二、四肢、外阴部;8l例中单一皮疹34例,多发皮疹47例,病程1~7天,伴有伞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者4例,按就诊单、双日期分为治疗组4l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系第1胎,早产儿(7个月余),产后10h。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光亮紧缩,似一张羊皮纸紧紧包裹着.呈棕黄色。其母怀孕期间无特殊疾病及服药史。父母均为农民。身体健康。无近亲血缘关系,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体温36.5℃,脉搏122次/min。呼吸48次/mm。体质量1.950kg。吸吮反射存在。精神状态可,呼吸欠平稳。发育正常,营养差。肘、膝、髋、踝等关节呈弯曲状。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9岁,工人。因全身红斑、鳞屑4年,加重伴膝、腕、指(趾)关节红肿疼痛5个月,于2003年8月27日收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双下肢出现散在分布的指甲盖大小的红斑及轻度鳞屑,同时伴有轻微瘙痒。1年后皮损逐渐增多,并扩展到头皮和躯干、双上肢部位,部分皮损扩大融合  相似文献   
5.
病人,女,59岁。22年前因受惊后感畏寒、发热、两膝关节疼痛,其后双胫前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疼痛性结节,色鲜红,不破溃。经抗感染、抗过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6.
冯占铎  吴广侠  冯博  刁艳超 《人民军医》2006,49(12):745-745
1病例报告 患者女,59岁,因双小腿结节性红斑反复发作22年入院。患者于22年前因受凉后出现提寒、发热、两膝关节疼痛,其后双腿胫前皮肤出现直径3mm~1cm大的疼痛性红色结节,无破溃。经抗炎、抗过敏等治疗,症状缓解。但此后反复发病,且每次复发均有低热等全身不适,每年均发作2次,每次持续15天~1个月。无药物过敏史。否认结核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查体:体温37.6℃,脉搏84/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5mmHg。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专科:双小腿及大腿内、外侧均可见对称性分布的直径3mm~1cm大暗红色结节,共18个,略高出皮肤表面,中等硬度,压痛明显,基底有浸润,皮损境界清楚,无融合、破溃。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9岁,因肛周、会阴红色扁平丘疹伴瘙痒2个月,于2004年6月23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1月下旬在阴茎冠状沟处发现一花生米大红斑,2~3d内扩大及隆起成丘疹,后为硬结,因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未做治疗,约1个月左右自行消退。2个月前先于肛周触及到米粒大小丘疹,以后丘疹数量逐渐增多、增大,继而在会阴部亦发生类似同样皮疹,自觉瘙痒,且伴有异臭味。追问病史入院前7个月有过性接触史。查体:T36.5℃P80次/min,R19次/min,BP105/75mmHgc,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新药在不断增加,人们接受药物治疗的机会日益增加。特别当前化学合成药物的大量涌现,药疹的发生率亦随之不断上升,对此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现将我院近十年中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药疹158例,根据其资料记载,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病人,男,38岁。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咽痛,随后出现口腔溃疡,头、面、颈、背部出现暗红色水肿性无痛性斑块,开始较小,逐渐肿大伴关节疼痛、肿胀。查体:体温38.5℃,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情况:眼结膜轻度充血,口腔舌部边缘可见数个点状溃疡面,头、面、颈部及背部可见散在不对称性约指甲至2cm大小隆起状红斑,边缘见假性水疱状粗颗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马兰地区人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过敏原种类,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方法皮肤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荨麻疹、湿疹患者127例作为研究组,健康新兵12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过敏原检测,研究组实施药物治疗。结果研究组中血清总Ig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荨麻疹、湿疹的致敏原吸入性大于食入性,以尘螨、粉尘和榆树、柳树、杨树致敏原为主,卡介菌多糖核酸具有一定效果。结论本地区人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过敏原以吸入性为主,气候干燥是过敏原易飘浮通过空气而吸入导致变应性皮肤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