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面部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根据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的不同,提出了从增加角质层厚度,恢复血管壁弹性以及增强胶原蛋白弹性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观点。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祛除面部红血丝植物活性成分,为开发祛除红血丝化妆品活性添加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克隆小鼠的Uncv基因并在真核细胞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小鼠皮肤组织中Uncv基因编码区,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Flag为载体,构建Uncv真核表达质粒,将重组载体转染Hela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构建Uncv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Flag/Uncv,重组质粒在Hela细胞中有效表达约95×103的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Flag/Uncv,并且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为研究Uncv基因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痤疮皮损和健康婴儿面部正常皮肤表面脂质(SSL)的差异。方法 2018年6 - 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36例新生儿痤疮(痤疮组)面部皮损及 3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面部皮肤脂质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得到脂质图谱,用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得到脂质成分的具体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痤疮组患儿面部皮肤甘油脂类和孕烯醇酮脂类显著增加(均P < 0.001 ),但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糖脂类、多聚乙烯类显著下降(P < 0.01或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痤疮组脂质总量、甘油二酯、蜡酯 、角鲨烯平均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01或0.05),但亚油酸平均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 新生儿痤疮面部皮损脂质总量较健康婴儿明显增加,脂质成分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在正常状况下生物体发育成熟后,随年龄增长机体发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衰退的渐进过程[1].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真皮层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皮肤真皮结构改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由于一些外界因素作用,激活体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导致皮肤真皮中支撑皮肤结构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过度降解,从而使皮肤出现皱缩、无弹性等衰老症状.本文就目前MMP-1与皮肤衰老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提高,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困扰。AD的病因较为复杂,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失衡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AD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升高,以及链球菌属、棒状菌属及丙酸菌属等菌属的降低紧密相关。该文围绕皮肤微生态平衡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北京地区20 ~ 25岁健康女性皮肤细菌、真菌的物种组成,并比较4种不同主观皮肤类型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在北京工商大学招募31例在校女学生,按受试者对面部皮肤油腻及干燥程度的主观感受将其分为干性(6例)、中性(8例)、混合性(9例)、油性(8例)4组,于2017年12月24日检测受试者皮肤水分含量、经皮水分丢失、油脂含量、pH值,比较不同自评皮肤类型皮肤生理指标的差异。用棉拭子采集面颊皮肤样本,提取DNA及PCR扩增后,进行细菌16S rRNA V1 - V2区和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1 - 2测序,并根据97%的相似度对序列进行OTU聚类和物种分类注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LSD?t检验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结果 4组受试者面部皮肤油脂含量和细菌多样性均存在差异,干性、中性、混合性、油性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为(5.50 ± 4.60)、(7.69 ± 5.26)、(10.56 ± 5.42)、(22.81 ± 8.53) μg/cm2,F = 11.685,P < 0.001;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为3.49 ± 0.70、2.97 ± 1.43、2.49 ± 0.63、1.59 ± 0.59,F = 5.634,P = 0.004。丙酸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为主要菌群,其中,油性皮肤组丙酸杆菌属相对丰度(68.24% ± 14.78%)显著高于干性组(18.83% ± 14.49%)、中性组(32.18% ± 36.29%)和混合性组(35.22% ± 22.58%),均P < 0.001。此外,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在混合性皮肤中最高,而链球菌属相对丰度在中性皮肤中最高。4组皮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Chao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组成,且相对丰度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丰度大于1%的真菌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年轻女性不同主观皮肤类型面颊皮肤生理指标和细菌多样性均存在一定差异,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主观皮肤类型与皮肤细菌定植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