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省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具交换项目对预防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效果。方法采用社区干预研究的方法,选择各方面因素比较类似的两个镇,一个作为干预社区,一个为对照社区。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干预措施,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为期10个月。于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注射吸毒者进行断面调查,以评估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的确定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428和429名静脉吸毒者。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最近30天内共用针具率分别为20.4%和35.3%,差异有显著性(χ^2=11.83,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艾滋病知识(OR=0.62,95%CI:0.45~0.85)、20~30岁年龄组(OR=1.41,95%CI:1.04~1.91)、使用多种毒品(OR=2.21,95%CI:1.53~3.19)、注射吸毒的年限(OR=2.38,95%CI:1.43~3.99)、重复使用注射器(OR=2.94,95%CI:2.06~4.19)、一次买4支针以上(OR=0.53,95%CI:0.33~0.86)、买针不方便(OR=2.08,95%CI:1.38~3.12)及是否看过艾滋病宣传折页或宣传画(OR=0.59,95%CI:0.42~0.83),是影响吸毒者共用针具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具交换项目有效地降低了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率,知晓艾滋病知识、针具交换项目的宣传及针具的可及性,是针具共用的预防因素;而青年人群、使用多种毒品及注射吸毒时间较长等,是共用针具的危险因素。因此今后的针具交换项目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才能达到控制艾滋病在静脉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两组序列数据趋势变化特征对比分析的Joinpoint回归(JPR)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2006-2018年广东省HIV/AIDS病例数为实例进行分析.方法 该模型原理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相关文献和应用软件,实例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文件,采用JRP软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广东省首次报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个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追踪观察方法,对广东省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进行持续追踪观察,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共报告325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其流行曲线与确诊病例流行曲线相似,出现两个峰,分别在1月27日至2月5日和3月17-26日。325例个案中,184例(占56.6%)后续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其年龄M为40岁,93.5%(172/184)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在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3 d内出现症状;141例(占43.4%)持续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者,占同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8.6%(141/1 642),其年龄M为27岁,从首次采样检测阳性到出院时间M为14 d,90.8%(138/141)的隐性感染者在28 d内出院转集中隔离观察,从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到末次采样检测阳性时间间隔最长73 d。隐性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0.3%,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2.2%。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年龄、感染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为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与0~19岁组比较,40~59岁、≥60岁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730(1.380~5.402)和5.302(2.199~12.783),P值分别为0.004和0.000。境内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更易转为确诊病例(OR=7.121,P=0.000)。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可能强于隐性感染者,高年龄组、境内感染是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后续需要在人群中开展血清学调查,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IV)监测情况和艾滋病流行现状,为政府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专报系统收集2000—2013年广东省艾滋病疫情数据,同时收集近年来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数据和相关专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2000—2013年共报告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HIV/AIDS)49 038例,报告病例数从2000年的326例增长到2013年7 631例,年均增长率为23.2%。49 038例HIV/AIDS中,男性占78.6%,女性占21.4%;年龄以30~39和20~29岁组为主,分别占37.9%和29.1%;职业以无业和农民为主,分别占23.1%和19.2%;广东省籍病例占60.9%,外省籍病例占36.8%。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46.7%,其次为注射毒品传播占34.9%。2011—2013年HIV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样本主要来自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女性阳性者子女检测、自愿咨询检测、强制戒毒人员检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735%(280/2 386)、9.381%(50/533)、1.569%(3 920/249 775)、1.299%(2 486/191 399)。结论 2000—2013年广东省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传播模式已从注射毒品传播转变为经性传播为主,广东省急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扩大经性传播相关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职业暴露现状和职业暴露后应急预防处理的情况,完善预防职业暴露感染HIV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广东省2008-2010年报告的HIV职业暴露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应急处理情况、预防用药及时性及预防效果。结果广东省2008-2010年共报告380例HIV职业暴露者,医务人员294例,占77.4%;其次为公安人员74例,占19.5%。暴露方式以针刺和切割伤为主,占48.9%。暴露级别以I、II级为主,分别占50.3%和41.8%。88.7%(337/380)的暴露者实施了应急局部处理,85.5%(325/380)的人进行了预防性服药,58.8%(191/325)的人采用了合理的服药方案;14.5%(55/380)未进行预防性服药,其中60.0%(33/55)是真正无需预防性服药。所有病例医学观察12个月后,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结论医务人员和公安系统人员是HIV职业暴露高发人群,应加强HIV职业暴露的宣教和防护,以减少因职业暴露发生的HIV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东省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脱失情况,探讨影响患者治疗脱失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市治疗点和3个农村地区治疗点,利用国家统一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数据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尿检、治疗及随访情况等,采用Lo-gistic模型对21个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脱失的因素。结果共有2 728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病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2 448人,女性280人,2 728名患者维持治疗时间中位数为12.52个月(25%、75%位数分别为3.88、25.10月),累计脱失率为77.7%。经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脱失率的因素包括:女性(OR=0.66)、有各种生活来源(OR=0.34~0.71)、尿吗啡检测阴性(OR=0.52)、没有被抓捕过(OR=0.49)、无脱失史(OR=0.36)等变量是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率的保护因素;而初中以下(OR=2.64)、高中或中专(OR=2.29)、认为治疗费用偏高(OR=4.09)、与家人关系较差(OR=1.68)、每天治疗剂量较低(少于30mg OR=1.61;31~50mg OR=1.34)、对治疗不满意(OR=1.71)、参加治疗时间较短(少于1年OR=1.96;1-2年OR=1.72)等变量是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的危险因素(均P<0.01或P<0.05)。结论广东省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脱失率较高,为了提高病人的维持率,减少脱失应该改进门诊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应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和对病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东省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保持状况,探讨影响患者治疗保持时间的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市治疗点和3个农村地区治疗点,利用国家统一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数据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尿检、治疗及随访情况等,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21个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维持时间的因素。结果共有2 777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2 490人,女性287人,2 777名患者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27.8个月(95%CI:24.6~31.0),累计保持率为54.3%。经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治疗保留时间的因素包括:女性性别(RR=0.868)、生活来源(RR=0.178~0.304)、近1个月没有与以前吸毒同伴来往(RR=0.802)等变量是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时间的保护因素;而20岁以下(RR=1.591)、21~30岁(RR=1.269)、与家人关系较差(RR=2.257)、治疗前每天吸毒3次以下(RR=1.300)、认为治疗时间不合适(RR=1.379)、每天治疗剂量少于30 mL(RR=1.646)、每天治疗剂量在31~50 mL(RR=1.498)、曾经脱失(RR=1.120)等变量是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时间的危险因素(均P〈0.01或P〈0.05)。结论广东省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保持率较低,为了提高病人的维持治疗时间,减少脱失,应该综合改进门诊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应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和对患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以便制定该人群预防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措施.[方法]2002~2003年,在广东省选取2个社区,1个为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干预措施;另1个为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进行10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方便抽样,利用结构问卷对抽取的注射吸毒者分别进行面对面的断面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静脉吸毒人员428、429名,干预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9.36%和58.67%(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按照贡献率依次为干预地区(OR=0.337),看过宣传资料(OR=2.815)、初中文化(OR=2.207)、高中及以上文化(OR=2.799)、40岁以上年龄(OR=0.510).[结论]静脉吸毒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过针具交换项目宣传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40岁以上及干预地区的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东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维持状况,探讨影响病人治疗维持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的成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数据库,收集全省1307名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的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维持时间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全省共免费治疗1307名病人,其中66.7%病人在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才被检测出HIV阳性;52.3%开始治疗时已经进入临床Ⅲ期;29.9%进入了临床Ⅳ期。88.2%的人开始治疗时CD4^+T细胞低于200个/μL;结束治疗病人中,88.9%维持治疗时间小于1年,维持治疗时间最长的达到3年,影响病人维持治疗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漏服次数、更换方案次数、治疗开始时CD4^+T细胞水平、静脉吸毒感染。结论:应采取措施尽量延长病人治疗时间,加强对患者特别是静脉吸毒者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及时监测病人的服药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东莞市某镇招募建筑工人、工厂工人、个体经营者、旅店餐馆从业者、家政从业者、临时雇佣劳动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等7类流动人口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流动人口一般特征,流动史,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态度,艾滋病防治需求及可能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52个因素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 384人,其中男性718人,女性666人。90.03%(1 246/1 384)的流动人口听说过艾滋病,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48.55%(672/1 384),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72.62%)、报刊(34.47%)和书籍(29.19%),最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为电视宣传。非婚性行为发生率为8.38%(116/1 384),最近1次非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仅为71.55%(83/116)。2名被调查者承认曾经吸毒,无人承认曾注射毒品。仅3.45%(4/116)的非婚性行为者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