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氧化苯砷(PAO)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SD大鼠原代H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SC形态的改变;以25、50、100、150和200 nmol/L浓度PAO处理活化的HSC-T6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估PAO的细胞毒性;分别以25、50、100 nmol/L浓度的PAO处理离体培养4 d的HSC 72 h,并设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和I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原代HSC离体培养过程中α-SMA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培养1 d时(0.762±0.062)比,培养4 d时其α-SMA蛋白表达【(1.51±0.045),P<0.05】 显著升高;PAO在25~100 nmo/L浓度范围内对活化的HSC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能浓度依赖性抑制活化的HSC α-SMA 和I型胶原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结论 离体培养4 d时,HSC呈初始活化状态。PAO在25~100 nmol/L范围可浓度依赖性地阻抑离体培养的HSC的自发激活,提示PAO有潜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相似文献   
2.
1983年6月上旬,广西靖西县新靖镇突然发生大批腹泻病例。传播快,波及面广,发病时间集中,发病率高,是该县前所未见的一次腹泻暴发流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细菌性痢疾转为慢性几个因素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1年本文作者结合百色地区菌痢防治工作,选择一个有志贺氏I型及福氏菌群混合流行的疫区,对124例急性菌痢患者在服药一疗程后转为慢性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观察,观察所用药物为两组,一组是SMZ+TMP组共65例,另一为呋喃唑酮(痢特灵)组共59例。观察结果认为急性菌痢转为慢性与菌群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有关,A菌群较不易转为慢性,B菌群则较易转为慢性。SMZ+TMP治疗组转慢率为4.00%,痢特灵治疗组转慢率为29.63%,两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正> 急性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转为慢性的频率,一般认为主要与菌群、治疗不及时、药物应用不合理或患者合并有蠕虫、结核、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然而对上述诸因素的作用目前认识仍不尽一致。由于慢性菌痢在维持流行过程的连续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此对慢性菌痢成因进一步探讨,对当前的菌痢防治工作仍有  相似文献   
5.
6.
膏肓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乳腺炎116例张庆熙,黄福德(山东省单县第三人民医院,274323)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33岁,平均24.8岁;哺乳时间最短者4天,最长201天,平均25.8天;发病时间最短者1天,最长的22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