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锁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锁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治疗锁骨骨折49例,术前行Craig分类,移位较轻的稳定型锁骨骨折行非手术治疗,移位明显的A型病例,BⅡ、Ⅲ、Ⅴ型病例,CⅡ、Ⅲ、Ⅴ型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复查,按Constant评分法评估。结果49例患者骨折愈合44例,延迟愈合4例,不愈合1例。手术病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4.2个月;非手术病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4.7个月。Constant评分,手术组83~100分,平均95.4分;非手术组78~100分,平均92.5分。结论移位较轻或手法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效果。锁骨中1/3骨折,中外段锁骨骨折,内1/3锁骨骨折适合重建钢板或半管型钢板固定,接近或涉及关节的外1/3骨折使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F)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应用和离床活动指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具冻存的新鲜尸体,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的骨密度(BND),取胸腰段脊椎(T_(12)~L_2 12具,L_1 6具)随机分成三组:PVP组、PSF组(T_(12)L_2)和正常对照组(L_1),每组6具。PVP组和PFS组实验椎体均制成骨折模型,PVP组给予经双侧椎弓根注入低粘度的含显影剂骨水泥各2.5mL。PSF组于T_(12)、L_2椎弓根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测试并比较两组和对照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PVP组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其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2645±478)N,(117±81)N/mm;PSF组平均最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1862±620)N,(125±33)N/mm。两组比较平均最大抗压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大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PMMA,其抗压强度优于椎弓根钉方法,对于轻度骨质疏松者尤为适用。PVP术后患者可早期(3~5d)下床活动,而PSF术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可适当延后。  相似文献   
3.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6,27(18):1694-169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7.33±0.44)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早,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8.67±0.69)wk,TGF-β1,bFGF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单纯微小颗粒骨植入组颅骨缺损愈合慢(11.67±1.52)wk,TGF-β1,bFGF表达出现晚.结论: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25例,其中经颈前入路手术者16例,颈后路手术者6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3例。术前及术后1~2年分别应用JOA17评分法及影像学评估法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在前路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内恢复。25例患者术前评分平均为(8.00±1.50)分(最低5分,最高11分),术后2年评分平均为(14.24±1.42)分(最低9分,最高16分),平均提高6.24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9.80%±12.28%,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明显。术后复查MRI影像学资料显示,本组患者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充分,前路植骨平均术后3个月骨性愈合。结论OPLL经颈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减压彻底,钛板固定可靠,手术效果良好,但手术风险及合并症高于后路手术。联合入路可降低手术风险。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手术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 方法 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 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 d、4 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v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 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动物模型中,以不同的复合物植入大鼠直径5mm的颅骨缺损,并于术后摄X线片及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再生骨组织,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改良Ilizarov装置治疗小儿大段胫骨缺失。方法 对1例5岁左胫骨中段缺失8.0cm患儿用改良的Ilizarov装置实施保留骨膜的截骨延长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患儿施行保留骨膜的截骨延长治疗胫骨缺损首例获得成功,每天可延长0.2cm。结论 可以在5岁小儿实施截骨延长术。  相似文献   
8.
麻松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65-66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医学资源也同样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简单重复传统的骨科教学  相似文献   
9.
扶他林在骨科上的应用伊春市西林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张晓光二院骨科傅国枢,麻松根河市得耳布尔林业局职工医院宋英杰扶他林自问世以来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我们应用扶他林擦剂同时合用扶他林片治疗4例因重症骨病而不能行走的病人,达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1,...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95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检及有限化微创清理术,根据HSS膝关节评定系统及Denis疼痛测定法进行术后疗效评定。结果:86例,平均随访20个月(6~36月),其中69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达78.95%。结论:关节镜有限清理术可有效缓解OA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