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探讨高危型腺瘤与TGF-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几年经结肠镜检出的82例老年患者(≥60岁)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与96例中青年组(20~59岁)患者结肠息肉相比较。选取其中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结直肠癌1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β1、Smad3、Smad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TGF-β1、Smad3、Smad4,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β1、Smad3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12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文俊  许建明  汤海涛  李诚  何伟 《安徽医药》2007,11(12):1106-1108
目的回顾性调查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探讨近7年住院病例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检出情况。方法调查安徽省六安市三家医院2000~2006年期间住院UC12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逐年住院情况和同期内镜检出率。结果120例UC中,男∶女为1.61∶1,发病高峰年龄在30~39岁,平均年龄为(42.5±14.4)岁,且男女之间有差异。病情以轻度(42.5%)和中度(30.8%)为主。临床类型以初发型(65.8%)及慢性复发型(26.7%)为主。主要症状有腹泻(98.35%),血便(95.8%),腹痛(89.2%)等。肠外表现(2.5%)和并发症(3.3%)少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6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68.3%)和类固醇激素(31.7%)为主。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7.5%,死亡1例(0.8%)。结论UC近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轻中度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少。内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疗效良好,但院外病人依从性差,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mad3和Smad7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UC患者的结肠黏膜及16例正常结肠黏膜(对照组)中Smad3和Smad7的表达.回顾性分析Smad3和Smad7的表达与UC临床分期、病变范围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Smad3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与病变范围无相关性(r_s=-0.192,P=0.141),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_s=-0.283.P=0.029).Smad7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值均<0.05),且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Z=2.097,P=0.036);其与病变范围无关(r_s=0.066,P=0.614),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_s=0.453.P=0.000).相关分析结果提示,Smad3和Smad7在UC中的表达水平间呈负相关(r_s=0.420,P=0.001).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的异常表达与U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Smad7有可能成为反映UC疾病活动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已被应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及不可手术的复发甲状腺癌。然而,甲状腺疾病的射频消融治疗存有争议。射频消融的操作者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颈部解剖及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理论基础上更要严格把握其应用指征。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中射频消融不被推荐作为常规手段,无症状者无须行侵入性处理;另外消融技术由于缺乏相关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射频消融更不能作为其初始治疗手段,只有当病人病情较重无法手术或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手术时,才可将射频消融作为可选方案。甲状腺结节无论良恶性,凡具有手术指征,均应将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国内多家甲状腺治疗中心均报道了一批射频消融后甲状腺癌残留再次手术的病例。对于消融后再手术的甲状腺癌病人,由于手术风险难度增加,手术方法可部分参考局部晚期的甲状腺癌病人诊治策略,建议由经验丰富的甲状腺外科医生实施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9岁 ,因阵发性全腹剧痛伴恶心、呕吐 8余天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病史 ,于入院前 8余天出现全腹痛 ,开始症状较轻 ,腹痛呈阵发性加重 ,无肩背放射痛 ,时有腰部放射痛 ,在当地乡卫生院抗炎治疗。 3天后 ,症状加重 ,且出现恶心、呕吐 ,约进水、进食后半小时出现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停止肛门排便 ,排气减少 ,后期停止肛门排气。入院查体 :神清 ,急性痛苦面容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 (- ) ,心肺 (- ) ,腹尚平坦 ,稍紧张 ,全腹压痛 ( ) ,伴轻度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 ) ,肝浊音界正常 ,肠鸣音 2~ 3次 /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4种用药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一效果分析。方法:111例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4N,分别服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A组)、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B组)、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C组)和泮托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D组),各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疗效并进行成本一效果分析。结果:A、B、C、D组成本分别为223.27、253.71、111.98、142.42元,Hp根除率分别为93.55%、92.59%、70.83%、72.41%,A、B组优于C、D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39、2.74、1.58、1.97;4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90.32%、92.59%、95.83%、93.10%。结论:A方案治疗Hp感染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9.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一种重要抗炎因子,目前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GFβRⅠ)在UC中表达状况的研究仍较少。目的:探讨TGF-β1、TGFβRⅠ在UC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UC患者结肠黏膜中TGF-β1、TGFβRⅠ的表达,设16例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分析TGF-β1、TGFβRⅠ的表达与病变范围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关系。结果:TGF-β1、TGFβRⅠ在UC中的表达显著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显著强于缓解期(P〈0.05)。TGF-β1、TGFβRⅠ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1和0.553,P〈0.05),与病变范围均不相关(rs分别为-0.031和-0.037,P〉0.05)。结论:UC结肠黏膜中TGF-β1和TGFβRⅠ表达增强,与U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反映UC疾病活动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