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7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即刻以及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表达水平;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的含量;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明显增高(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CD62p、CD63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24h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血浆假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或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且介入术后24h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也较术前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受到一定损伤,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二例风心病换瓣术后并发急性冠脉栓塞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35岁.风湿性心脏病史20年.持续性房颤5年。两年前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坚持口服华法令抗凝.3.0mg/d。入院前10h突发胸闷、胸痛,伴出汗2h。查体:神清.Bp120/65mmHg.HR90bpm.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及主动脉瓣区机械瓣音质良好.心界向左扩大.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心电  相似文献   
3.
对2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功能。发现病窦患者,窦房结恢复时间>145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550ms;窦房结传异时间>191ms;固有心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0.01)。用阿托品,心得安进行功能性植物阻滞前、后观察,发现阻滞后各次参数在正常对照组中有明显降低,而病窦组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证明,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是无创性窦房结功能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间隔房室旁道所在区域解剖结构特殊,部分旁道经心外膜跨越房室瓣环,是该区消融困难的原因。本文报导5例心外膜旁道的射频消融情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起搏器窦律优先功能和频率滞后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对窦性心律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中度返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 (MS)伴中度二尖瓣返流(M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二尖瓣球囊导管治疗MS伴中度MR患者 6 2例 ,其中二尖瓣膜明显增厚、钙化者 7例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差及心功能(NYHA分级 )等主要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结果 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大 [(0 83± 0 18)cm2 比 (1 86± 0 2 4 )cm2 ,P <0 0 1],左房平均压 [(32± 8)mmHg比 (13± 8)mmHg ,P <0 0 1,1mmHg=0 133kPa]及二尖瓣跨瓣压差 [(18± 9)mmHg比 (5± 3)mmHg ,P <0 0 1]明显降低 ,心功能明显改善 [(2 81± 0 2 4 )级比 (1 4 6± 0 37)级 ,P <0 0 1],左室最大前后径无显著改变 [(4 5± 4 )mm比 (4 6± 4 )mm ,P >0 0 5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及心功能等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 ,严格把握球囊扩张终点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患者PBMV的近、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南昌地区30年来12879例住院成人心血管病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近 30年来 (1970年 1月~ 1999年 12月 )我院 12 879例住院成人心血管病的构成比 ,探索南昌地区心血管病发病情况和病种变迁规律。方法 :将 30年按每半年分为 6个时期进行统计分析。病种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 9)共分为 12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心血管病的年龄、性别及住院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心血管病构成比发生变化 :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呈逐渐下降趋势 ,原发性高血压在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均居首位 ,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从 70年代前半期的第 10位 (1.2 % )至 90年代后半期居第 2位 (2 0 .95 % ) ,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从 70年代前半期第 4位 (8.77% )至 90年代后半期降至第 9位 (1.12 % )。冠心病构成比均处于第 3位 ,但住院病例数逐渐增加 (从 70年代前半期的 16 4例至 90年代后半期的 5 30例 )。结论 :在心血管病构成比中 ,原发性高血压 ,心律失常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风心病、肺心病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冠心病住院例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心房颤动(AF)导管消融后左房抑顿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导管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均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在此錾础上,厄贝沙坦组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加用厄贝沙坦150mg。口服,1次/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维生素C100mg,口服,1次/d)。3个月后,经食道超声评估2组患者消融术前及消融术后2周左心耳排空速度(LAAEV)和左房自发声学显影(LASEC),并观察消融术中复律情况。结果厄贝沙坦组消融术后2周LAAEV较术前减少(10.2±44.6)%[由消融术前的(30.4±9.8)cm/s至消融术后2周的(27.4±14.8)cm/s],显著低于对照组[较术前减少(50.7±23.2)%][由消融术前的(31.7±16.8)cm/s至消融术后2周的(17.6±8.3)cm/s](P〈0.05)。厄贝沙坦组消融术后2周LASEC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50.0%)(P〈0.05)。厄贝沙坦组消融术中复律率为80.0%,最著高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屁著减少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的左房抑顿,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效果,可作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