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抗马来微丝蚴抗原4B_1株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46%(102/130)和87.13%(88/101);检测51例晚期丝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96%;36例经治疗后微丝蚴血症阴转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3.89%和8.33%。丝虫病非流行区99例肠道蠕虫感染者阳性率分别为16.16%和5.05%。结果表明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应用于诊断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优于抗马来微丝螺4B_1株McAb。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肝吸虫病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酶标),采取肝吸虫冷浸抗原对部分肝吸虫病患者及流行区人群进行了实验观察。材料和方法一、抗原滴定:将1%肝吸虫成虫冷浸抗原与重度感染肝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稀释后进行交叉方阵滴定,以消光值1.0的抗原稀释  相似文献   
3.
<正>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但目前对疟疾的诊断仍以末梢血涂片染色镜检来确定。该技术不仅费时耗力,而且敏感度受镜检员的技术和疲劳程度的影响很大,所以不适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之用。而血清学试验测定抗体的方法不能区分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因此急需寻找一个简便、灵敏、准确和适于大批样品快速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清免疫学诊断实验效果的好坏,所用抗原的特异性与纯度有着重要作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在进行抗原分析和寻找与患者血清具有免疫活性的抗原组分方面有着灵敏度高、分辨率和特异性强的优点。目前国内在日本血吸虫、盘尾丝虫等抗原的分析方面已有材料报道。为通过对不同生活阶段马来丝虫抗原的分析比较,进而选择理想抗原用于丝虫病的免疫实验  相似文献   
5.
利用免疫印渍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前鞭毛体蛋白分子量,发现有3条明显的蛋白带(63kDa、55kDa和50kDa).用这3条蛋白带分别和黑热病人血清及其它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印渍试验,63kDa蛋白带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为99.0%,误诊率1.0%,漏诊率0.0%,阳性预测值92.0%,阴性预测值100.0%,均较55kDa和50kDa蛋白带实验结果为好.鉴于该实验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抗原、鼠抗人 IgG_4单克隆抗体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 IgG_4结合物做ELISA,对69份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测定 IgG_4抗体。在血清稀释度1:100时阳性率高达97.10%。表明丝虫感染者血清 IgG_4水平明显升高。在治愈10余年的以往微丝坳血症者、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以及丝虫病基本消灭后10年内出生的儿童中,阳性率分别为18.03%,16.67%和17.65%。而在非丝虫病流行区仅有3.66%的人群出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四种8-氨喹啉类衍生物中,(口派)嗶嗪喹啉和伯氨喹啉无论对体内和体外黑热病原虫均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而赫诺奇特和氧氮六环基喹啉则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儿间日疟脑型发病急骤,症状凶险,如不及时确诊并投以有效治疗,死亡率较高,是凶险型疟疾的一种常见类型,兹报告20例。诊断依据全部病例来自间日疟流行区;均有发冷、发热、出汗等较典型的疟疾症状并伴意识障碍、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周围血涂片镜检间日疟原虫均阳性;排除其他感染、传染性疾病及脑部疾患。临床资料发病季节5~10月份,5月份4例,6、7月各2例,8月5例,9月8例,10月4例;男14例,女6例;年龄分布岁半~12岁;病程2小时~7天;全组病例均发热,体温最高达41.6℃;16例  相似文献   
9.
滕州市孙楼村系山东采用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防治班氏丝虫病的试点,1974年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我们于1981、1987和1990年在该村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同时间内的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继续防治,自1972年以来仅查见18例因长期误诊或治而未愈的残余病人,未再出现新感染的患者;白蛉显著减少,在85%的村庄已告绝迹。为了对防治效果作进一步的评价,1989年在13个地(市)、24个县(市区)的78个乡镇进行了免疫学监测,对10239名农村居民作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DT),结果30岁以下人群无1例阳性反应(0/8020),30岁以上的居民阳性率平均为4.42%(98/2219),显示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作LDT的人群中,对1232人同时采血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