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关于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CA)吻合术,存在诸多波折与争议,其不仅影响着这项手术能否开展,而且决定着手术开展后能使哪些患者获益。目前STA-MCA吻合术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典术式,具有操作方便,无需进行桥血管移植,长度较短,不容易发生血流淤滞,无需新造其他切口等优势。血管吻合作为显微外科的核心技术,决定着显微手术的成败。笔者将STAMCA吻合术操作理念与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相结合,就如何进行STA-MCA吻合的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方法,并观察在临床手术中应用该方法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对10具尸头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于二腹肌后腹下缘、颈外动脉内侧缘、甲状腺上动脉上缘的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概率,测量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至颈动脉分叉部、下颌骨角和乳突尖的距离。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天津环湖医院6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采用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的相关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症状。结果 (1)2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出现在解剖三角区域内的概率为95%(19侧)。解剖三角区域内喉上神经外侧支中点位于下颌骨角后方中位数0.34(-1.62~2.43)cm、下方1.28(-1.33~3.42)cm,乳突尖前方2.84(0.51~5.14)cm、下方4.51(2.82~6.39)cm,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1.64(0.57~3.78)cm。(2)对65例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喉上神经外侧支保护方法,随访术后3周至9个月均无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表现。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以解剖三角区域为标志,分离过程中不超过颈动脉分叉部前上方2 cm;对于颈动脉分叉部位置较高或较低者,应避免跨过下颌骨角后方0.5 cm或乳突尖下方4.5 cm的范围进行动脉分离,可有效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中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影响因素,提供改善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中段狭窄的疗效,观察其技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共植入27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8.8±7.5)%降为(23.1±7.4)%.2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Malek评分,分别评价术后24 h,术后1个月的预后情况:术后24 h评分,1分25例,4分1例;1个月后评分1分24例,4分1例,5分1例(术后2周死于肺部感染);随访术后6~21个月,1分22例,3分1例,5分2例(1例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脑出血),失访1例.结论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中段狭窄对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预防及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但仍须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