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HDI型超9彩色声像仪,观察4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8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内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发现:(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主干与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粥样硬化斑块32例,占78.0%;(2)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脑梗死组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舒张期末流速值、最高流速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反映外周阻力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软斑块是可能发生潜在老年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呼吸频率机械通气对ARDS病人二氧化碳清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常规呼吸频率和高呼吸频率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二氧化碳清除的影响。方法对16例ARDS病人入科后第一天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设置呼吸机模式为压力控制(PCV)。前后两次的控制压力及PEEPe设置相同(≤30cmH2O)且吸呼比(I∶E)不变。比较不同呼吸频率机械通气后的分钟通气量(MV);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PEEPi;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血压(MB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与使用常规呼吸频率时比较,高呼吸频率通气时的分钟通气量虽然明显上升(P<0.05),但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无明显变化;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及中心静脉压有显著增高(P<0.05);在心脏指数、平均动脉血压方面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ARDS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高呼吸频率并不能增加机体二氧化碳的清除,但导致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升高;同时降低心脏射血指数,影响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肺癌与真菌感染在同一部位并存虽较为少见,但极易漏诊。我院在1996年收治2例肺癌伴同一部位真菌感染患者,均漏诊肺癌诊断。例1 女性,68岁,因阵发性呛咳伴气急2月于1996年10月23日就诊。体检时于右肩胛下闻及局限性哮鸣音。胸部CT检查示右肺门处3.5cm×4cm分叶状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规范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促进作用. 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本院建立创伤中心为界,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立后2006 - 2008年)和对照组(创伤中心建立前2001-2005年),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变化. 结果 研究组66例,对照组26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NISS值分别为(20.59±4.63)分和(20.57±5.38)分(P>0.05);研究组急诊处理时间为(0.33±0.03)h,对照组为(0.57±0.35)h (P <0.01);研究组住院时间为(27.64±29.01)d,对照组为(30.84±32.87) d(P >0.05);研究组ICU治疗时间为(2.98±5.77)d,较对照组为(2.65±7.00) d(P >0.05);研究组治愈率为87.9%,对照组为76.5%(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9.1%,对照组为20.8% (P <0.05). 结论 规范的创伤救治显著地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静脉输注复方氨基酸对血游离氨基酸谱和氮平衡的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严重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输注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和对照组(输注葡萄糖+脂肪乳剂).4 d后测定血游离氨基酸谱和氮平衡. 结果:对照组病人大部分氨基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压力控制下的辅助/控制通气(PCMV)模式的对比研究,评价ASV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存在自主呼吸.按PCMV1-ASV-PCMV2顺序行机械通气;前后两次PCMV的设置不变.ASV模式行机械通气时,调整分钟通气量百分比(MV%)和患者理想体重(IBW),使之达到和PCMV机械通气时相同的分钟通气量,并记录各项指标.比较每次机械通气后45min的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患者所做的功(WOB)、气道闭合压(P0.1)、吸气时间压力乘积(PTP)以及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 结果 前后两次PCMV模式机械通气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SV与第1次的PCMV相比,各项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患者所做的呼吸功(WOB)、气道闭合压(P<0.1)、吸气时间压力乘积(PTP)则明显降低(P<0.05);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ASV能获得与常规通气模式相似的通气目标,在减少患者的做功,降低中枢呼吸驱动方面较PCMV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经皮局部置管持续化疗治疗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肺癌局部置管微泵持续化疗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在CT导引下,应用特制穿刺套针及导管,对3例肺鳞癌晚期患者(T3N2M1)进行肺癌局部置管术.选用MVP方案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局部高浓度化疗4天.结果3例患者均部分缓解,无并发症及明显药物毒副反应,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经皮肺癌局部置管微泵持续化疗可显著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提高化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静脉化疗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对困难脱机病人拔管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困难脱机病人,其中成功经历两步脱机策略后给予拔除气管插管的病人入选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拔管失败定义为在48 h内需要重新插管.根据定义进一步分为拔管成功(ES)组和拔管失败(EF)组,测量病人自主呼吸试验(SBT)前1 min及后30 min的各项参数.结果 再插管率为32%.ScvO2的ROC曲线分析显示SBT开始后30 min,ScvO2下降5.4%,敏感性93%,特异性88%.结论 ScvO2是困难脱机病人拔管失败的一个早期的预测因子,下降5.4%以上可作为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前瞻、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20例。入选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给予口服含乳果糖10g、甘露醇5g的测试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6h后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水平,计算出它们的比值(L/M);留取尿液的同时抽取血液标本测定血浆D-乳酸和血清前降钙素(PCT)水平。观察并对比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以上指标,并对尿L/M比值、血浆D-乳酸和PC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的尿L/M比值、血浆D-乳酸和PCT水平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偏高(P<0.001);而脓毒症患者的尿L/M比值、血浆D-乳酸和PCT呈正相关(P<0.01或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肠道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增高程度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致成人急性呼吸窘迫征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6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交通事故致急性呼吸窘迫征病例14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伤员144例。其中死亡病人28例,死亡率19.44%,死于原发性损伤10例,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广泛的心脏挫伤和肺挫伤。死于继发性损伤18例,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和重症感染。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致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经验丰富的创伤救治团队是提高救治率的前提。快速诊断,及早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正确使用呼吸机,积极改善胃肠功能,积极控制原发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