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铁性贫血 ( IDA)是常见营养缺乏病 ,儿童易发。传统的补铁方法收效多不理想。 1 999年 1 2月至2 0 0 2年 3月 ,我们采用山楂载体铁剂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3岁以下缺铁性贫血患儿 1 34例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45例 ,每日补充铁剂 1袋 ,铁剂选用新鲜山楂喷雾粉为载体 ,加适当比例的麦芽多糖和白砂糖 ,每袋 1 0 g,其中含硫酸亚铁 1 0 mg,维生素C1 0 0 mg,由中国丹麦医学生物学培训中心生产。B组45例 ,口服硫酸亚铁 1 .5~ 2 mg/( kg·次 ) ,1日 3次。 C组 44例 ,每日补充安慰剂 (与 A组铁剂外形相同 )。疗程…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补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观察小剂量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与副作用。②方法 对门诊收治的134例Hb<105g/L,且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4项中有3项异常的3岁以下婴儿及幼儿收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阳性、阴性对照3组;观察铁剂治疗后红细胞指标和血清铁水平的变化以及副作用。③结果 血液铁水平,治疗后前两组Hb、SF、SI、TS明显提高(P<0.05),阴性对照组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显著(P>0.05)。TIBC在观察组有所下降,阳性对照组明显下降,阴性对照组略有下降。红细胞指标治疗后各组除HCT以及阳性对照组的MCV、MCH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均无差别。治疗前各观察组Hb分布基本一致(P>O.05),治疗后观察、阳性对照两组基本集中在>105g/L组,阴性对照组仍集中在<100g/L与100~105g /L组。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以阳性对照组最明显,接受程度相对较差。④结论 小剂量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与传统补铁方式一致,但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重症留置胃管患者负性心理及非计划拔管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脑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清醒,存在吞咽困难,入院后均给予留置胃管)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心理改善情况及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对照组出现非计划拔管7例,发生率为14.00%,观察组未出现非计划拔管,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重症留置胃管患者负性心理的改善,使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心理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同时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非计划拔管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对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住院时间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似热量和氮量的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和匀浆膳.从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EN),连续14 d.研究期间,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1~ 8.5 mmol/L,患者均未补充血浆、白蛋白以及肠外营养.分别于EN前及EN后,测定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生化指标,统计累计胰岛素用量,分析近期和远期临床结局.结果 最终入选患者59例,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29例.EN7 d[0.221±0.117比0.299±0.154,t=-2.199,P=0.032]和14 d[0.169±0.122比0.305±0.129,t=-4.191,P=0.000]后,研究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EN第7天[(195±54)比(227±60)U;t=-2.096,P=0.041]和第14天[(392±114)比(459±118)U;t=-2.221,P=0.030],研究组的胰岛素累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8.00±1.75)比(6.73±2.05)d,t=-2.547,P=0.014]及ICU住院时间[(10.00±1.95)比(8.80±2.17)d,t=-2.233,P=0.030]均有所下降;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56 238.39±17 869.61)比(70 395.63±20 111.69)元/人,t=-2.861,P=0.006];EN 90 d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7.59±3.21)比(35.34±8.65)分,t=10.030,P=0.000]及生存质量[(22.67±4.51)比(40.55±8.88)分,t=9.397,P=0.000]恢复较快.结论 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与等热量等氮量的自制均浆膳相比,可能具有改善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情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膳食结构或类型对就餐后困倦感的影响,为改善或者避免餐后困倦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办法。

方法

采用4种不同的膳食(日常膳食、高脂膳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均衡健康膳食)对20名志愿者进行了为期6 d的膳食干预试验。

结果

4种膳食餐后均会导致困倦感增加,但是健康均衡膳食组的困倦感在餐后30 min后就开始下降,而高碳水、高脂肪和日常膳食(对照)组的困倦感则持续增加到60 min以后才开始回落。在餐后60 min时,健康均衡膳食组的困倦感最弱,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组的困倦感最强,而日常膳食和高脂膳食组则介于其间(P<0.000 1)。餐后困倦感与碳水化合物和锰的摄入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蛋白质、部分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量,而适当增加摄入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健康均衡膳食结构,对餐后困倦感具有显著的改善和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其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山东省临沂市梅埠镇和蒙阴县人民医院计划免疫接种机构,采集符合纳人条件的198例婴儿静脉血2ml,对婴儿照料者进行24h膳食回顾调查和2Et膳食记录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婴儿连续72h进食的食物及数量。采用营养素计算软件,计算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并计算其占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百分比。血清维生素A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比较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组(87例),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组(51例)及正常组(60例)抗-HBs浓度对数值的差异及维生素A浓度与抗-HBs浓度对数值的关系。结果当地维生素A摄入量只有19.7%的婴儿达到RNI的80%;维生素A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7.2%;乙型肝炎抗体平均几何浓度是402.8U/L,阳性率为98.0%,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组、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组及正常组之间抗-HBs浓度对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8,P〈0.001),血清维生素A浓度与抗-HBs浓度对数值的相关系数为0.441(P=0.01)。结论血清维生素A可能与抗-HBs抗体有效保护水平的维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膳食、营养结构的特点。②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项目中山东省的相关资料。选取2000年调查中18~65岁成人作为研究对象。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整体上分析肥胖与非肥胖人群膳食、营养结构。用SAS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资料。⑧结果膳食模式: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非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9%;到第5个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可达70%以上。根据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大小和方向,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主要由酒类、糖类、盐酱调料类和动植物油类构成,而非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主要由动植物油类、盐酱调料类、谷类和根茎类构成。表明肥胖与非肥胖人群的膳食模式有所不同,肥胖人群缺少谷类和根茎类,且有喜食甜食和酒类嗜好。营养结构: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9%,非肥胖人群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2%;到第3个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可达70%以上。根据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大小和方向,两类人群的营养结构基本相似。④结论肥胖与非肥胖人群的膳食模式不同,但营养结构接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褐斑人群与健康人群面部皮肤生理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方法 随机调查上海地区494名志愿者,采用无创检测方法测量面部皮肤的生理参数,采集志愿者面颊处皮肤拭子样本,分别通过16S rRNA和ITS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将其中25~50岁年龄段的47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设为黄褐斑组,以4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皮肤生理参数和微生物群落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黄褐斑组的红斑、a*、b*、色斑、棕斑和紫外线斑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L*值显著降低(P<0.05)。两组人群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褐斑与血红素水平升高、肤色发黄、色素沉着加剧以及亮度降低等皮肤状况的显著变化有关。黄褐斑的发生与面部皮肤微生物菌群变化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各种原因引起的排便异常困扰着很多老年人,轻则腹泻、便秘、泌尿系感染,重则引起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尿潴留,二便失禁。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草纲目》云:艾能灸百病。《医学入门》:凡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