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外科感染对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在外科感染时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对10只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动物模型和21例不同类型外科感染病人,进行血清Ig和C3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局限感染组病人血清I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3水平呈轻度增高;重症感染组病人和弥漫性腹膜炎实验动物血清Ig水平虽有增高,但处于低值,而血C3水平却显著下降,与入院时对照7例治愈重症感染病人血Ig和C3水平随着感染控制而恢复至高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化浓性腹膜炎实验动物和11例外科感染病人血中补体C3(简称C3)水平动态监测,并对不同感染时对C3值影响的对比观察表明:局限感染时,血中C3水平可轻度升高(P>0.05);但在严重全身性感染时,血中C3水平反而降低,特别是致死性感染时,血中C3水平呈显著而持续下降(P<0.01)。提示:在外科感染时,可通过血中C3水平的监测,用作感染的发生、病程轻重及其预后判断的临床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0.5%双氧水腹腔冲洗治疗急性继发性腹腔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望 《浙江医学》2000,22(10):637-638
我们采用0.5%双氧水冲洗腹腔治疗急性继发性腹腔感染66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15例;年龄14~91岁,平均46岁。发病到诊治时间最长为6d,多数在2~3d。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18例,阑尾穿孔43例,小肠破裂2例,直肠及结肠破裂3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弥漫性腹膜炎。2.处理方法:术中吸尽腹腔内污染液体,处理原发病灶,关腹前用0.5%双氧水1000ml反复冲洗腹腔2~3次,对于需行胃切除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先临时缝合穿孔处,然后用0.5%双氧水冲洗腹腔。术后腹腔内均不放置引流管,切口用…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是颈部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1-2],且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甲状腺癌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甲状腺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甲状腺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甲状腺手术的切除范围也逐渐增大,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应用率不断扩大。然而甲状腺手术旧^[3]是一种复杂且精细的手术,患者手术后极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从我院2012年3月~2013年7月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了98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双氧水在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氧水冲洗腹腔在继发性腹膜炎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继发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66例,在处理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后,用0.5%双氧水反复冲洗腹腔2~3次,切口用3%双氧水冲洗,所有患者腹66例,在处理腹膜炎的原发病灶后,用0.5%双氧水反复冲洗腹腔2~3次。切口用3%双氧水冲洗,所有患者腹腔内均不放置引流管。结果:66例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腹腔残余脓肿、门脉感染及脓毒血症。切口感染2例,其中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都实施手术治疗,痊愈8例,死亡9例.结论:Bergan三联征、DSA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准,而及时正确施治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血细胞因子Th1和Th2的变化,以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炎症反应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行传统疝修补术的20例患者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21例患者在术前24h及术后6、24、48、168h采集外周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6、IFN-γ、IL-13、IL-4和IL-10水平。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IL-6的水平较术前显著增高,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立即明显升高,术后6~24h达到高峰,术后7d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这种变化较传统外科手术组更为显著。两组的IL-10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组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但这种差别并不明显。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的INF-γ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而传统的外科手术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的血清IL-13和IL-4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存在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些现象可能是聚丙烯补片所造成的。可能正是这种炎症反应对疝修补起积极的作用,使补片的周围形成疤痕组织,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外科危重病患者获得性真菌败血症早期诊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病患者获得性真菌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获得性真菌败血症的外科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培养主要为酵母菌属,其中以非白色酵母菌为主。21例患者中,治愈13例,死亡8例。结论真菌败血症是医院获得性疾病,其死亡率很高。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外科感染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望  李松春 《浙江医学》1997,19(2):121-122
外科感染是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机体对此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而补体C_3和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体抗感染反应中不可缺少的介质和效应物,对抵御病原体的侵入有重要作用。因此,掌握C_3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对防治,预测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测定了21例外科感染患者血清中的IgG、IgA、IgM和补体C3的含量,并对此作一分析。 资料与方法 急性细菌感染患者2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20~26岁。分为局灶性感染组(10例,包括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胆囊炎)和重症感染组(11例,包括脓毒败血症、重症胆管炎和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伴有中毒性休克的病例)。对两组病例分别在入院当日检查,6例局灶性感染患者在出院前复查1次。检测方法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结果与正常值(本院建康人体检测定值)对比,并作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入院时IgG、IgA、IgM和C_3含量的测定结果见附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