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分析近两年鼠情监测方法、结果,掌握鼠情动态变化,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指导今后监测工作。方法两年间在即定的监测区域用板夹夹夜法及弓形夹、鼠笼扑鼠。寄生物采集按《新疆蚤目志》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微量血凝法检测F1抗体、抗原。对阳性材料用试管微量法复判,最终以自治区CDC复判为结果。结果2007年年均总鼠密度比2006年下降0.7%,宿主增加2种。城区优势种以小家鼠替代了2006年的褐家鼠,印鼠客蚤染蚤率、蚤指数比2006年急剧下降。在野外区优势种大沙鼠的染蚤率、蚤指数则高于2006年。蚤类仍以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比2006年增加了2种。结论两年中在口岸城区褐家鼠优势宿主及媒介蚤类种群、密度发生了改变。在口岸周边野外区大沙鼠仍为优势种群地位,2007年在口岸城郊区进一步摸清了大沙鼠的分布范围。并且该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两年间均持在较高状态,预测近期动物间鼠疫流行不会改变。今后应高度关注家、野栖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的转移、交换。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为预警、预报、防控提供新的信息。方法在口岸城区、郊区、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布笼捕鼠,探洞、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取血、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抗原检测,对阳性结果用试管法复判。结果2008年在口岸地区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目6科10属13种599只,年平均捕获率2.8%,其中城区捕获率为0.5%,郊区2.1%,野外4.6%;小家鼠为城区优势种,大沙鼠为郊区、野外的优势鼠种。采集蚤类6科12属17种6050匹,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采集蜱类238只,螨类23只。血清学检测F1抗体873份,抗原548份。从入境交通工具中查到夹带的啮齿动物4批、犬类尸体1批、蜱类3批338只。结论2008年口岸城区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大沙鼠在郊区、野外均为优势种,臀突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预示大沙鼠鼠间疫情没有停息,入境交通工具夹带媒介生物种类多,存在传疫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洞穴中采集蜱类,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结果经一年的调查,采集蜱类1科5属8种1780只,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8.8%。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也是寄生在家畜、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常见种有银盾革蜱、残缘璃眼蜱、盾糙璃眼蜱、短垫血蜱,前3种是寄生在牛、羊、马、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稀有种有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常寄生在狼体表、鼠洞等。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结论经过一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分布数量、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为防治疫病疫情、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臀突客蚤的生活史及其叮吸人血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新疆大沙鼠鼠疫媒介蚤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 Jordan,1926)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周期及该蚤是否能吸食人血.方法 将采自新疆托里县玛依勒山谷地大沙鼠体的臀突客蚤养于小白鼠体.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在18~24℃,70%~90%RH条件下饲养观察.用羽化1~3 d的空腹子1代成虫在4人前臂及脚踝皮肤上做叮人吸血试验.结果 卵期10~11 d,幼虫期18~19 d,蛹期10~12 d,孕卵期2~3 d.从成虫产卵到子1代成虫产卵共经历40~45 d.34匹受试蚤(15♂♂,19♀♀)中有18♀♀吸人血,15♂♂和1♀不吸人血.结论 臀突客蚤在上述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历经40~45 d.子1代雌性成虫几乎均能吸食人血,而雄性则未见吸食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城区鼠、蚤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等,为鼠疫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用夹夜法对口岸鼠情进行监测,并利用微量血凝法检测F1抗体及抗原.结果 通过1年的调查,在城区布放有效板夹6 845个,捕获鼠形动物290只,鼠密度为4.2%,居民生活区高于作业区(P<0.01),经过鉴定隶属2目4科6属6种,优势种为褐家鼠和小家属,分别占41.3%和34.3%;从口岸城区捕获鼠体表采集蚤288只,隶属3科5属6种;捕获鼠平均染蚤率为13.5%,总蚤指数为1.0,其中褐家鼠的染蚤率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22.5%和2.4;共检测鼠血清52份,鼠脏器材料86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灭鼠灭蚤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居民区,同时兼顾作业区;加强对城区褐家鼠和印鼠客蚤的监测和控制;密切关注口岸郊区的鼠、蚤情况,这对疫情的早发现、早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鼠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疾病,也是过境卫生检疫的首要传染病。通商国家之间,鼠疫可以通过口岸随交通工具、货物、人员等而传入。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过境口岸,新疆阿拉山口岸毗邻全球鼠疫疫情活跃国家,处于鼠疫疫源地的威胁下。如何把好国门,监测毗邻国家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对疫情通过口岸传入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防止鼠疫传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疆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活史.方法 将采自乌鲁木齐市褐家鼠体的不等单蚤(6♂♂、7 ♀♀)在实验室内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进行人工饲养,在室温24~26℃、RH 80%~90%条件下,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观察生活史.结果 不等单蚤卵期4d,幼虫期8~10d,蛹期5~8d,孕卵期3 d,故从成虫产卵到子代成虫产卵共经历20~25 d.结论 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一个世代)需20~25 d,与以往报道结果基本相似,但观察到了孕卵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周边野外区鼠、蚤密度,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为鼠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使用板夹夹夜法和弓形夹夹捕法相结合对口岸野外区鼠情进行调查,并利用微量血凝法检测F1抗体及抗原。结果经过1年的监测,在口岸野外区共捕获鼠形动物279只,经过鉴定隶属2目4科6属8种。弓形夹捕获率为10.1%.捕获优势种为大沙鼠。板夹捕获率为1.8%,捕获优势种依次为子午沙鼠、红尾沙鼠和西伯利亚五趾跳鼠。分离鼠体表寄生蚤1539匹,优势种为臀突客蚤。血清学检测大沙鼠血清114份,检出F1阳性血清10份,阳性感染率为8.8%。结论对口岸野外区应重点加强在鼠、蚤活动高峰期对大沙鼠密度、染蚤情况及鼠疫血清学等方面的调查。由于子午沙鼠、红尾沙鼠等宿主动物经常参与大沙鼠鼠疫流行.因此也不能放松对这类宿主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证实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是否在新疆境内在阿拉山口口岸形成种群.方法 2004~2006年采用夹日法布夹、布笼、探鼠洞、挖洞、采蚤的方法分别对该地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 在口岸的5个片区30个点的监测中捕获褐家鼠214只,在其体上分别采到印鼠客蚤293只(119 ♂♂、174 ♂♂).平均染蚤率20.6%,蚤指数1.4,并在一褐家鼠洞穴中采到6只印鼠客蚤、2只幼虫和3只蛹.结论 印鼠客蚤自2001年输入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后不仅在该地能生存繁殖,而且已形成种群,对口岸已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